第20章(2 / 2)

\"得诸位鼎力相助,刘某深感庆幸。幽并二州能有今日局面,全赖诸君同心。然疆土愈广,对人才所求愈急,单凭察举制已难符需用。\"

\"自辽西返幽州途中,我始终思忖此事。今有一全新选官之策,特提出与诸君共议,以臻完善。\"

听闻此言,阶下文武皆暗自交换眼色,却无人敢妄言——谁都明白主公必有后文。

从刘苍的措辞中,众人已察觉这\"科举制\"绝非商量是否施行,而是既定之国策。待厅内声息渐消,刘苍朗声道:\"此制名为——科举!\"

陈群执笏出列:\"敢问主公,这科举制具体如何施行?\"

\"文长莫急。\"刘苍以指节轻叩案几,\"简言之,便是以考试取士,不论门出身,唯才是举。譬如由我主考,诸位应试,题目或为'渔阳郡治策',诸君须限时作答,再由考官评定优劣,择优录用。\"

\"此仅雏形,具体细则还需集思广益。\"

话音甫落,议政厅顿时议论蜂起。刘苍泰然安坐,任群臣争辩。

以下为郭嘉起身进言道:\"主公提倡的科举制确有可取之处。当今天下动荡,群雄割据,各方势力皆需招揽贤才。此制不论门出身,唯才是举,可广纳天下英才。\"

他继续分析:\"此举不仅为寒门才俊开辟晋升之途,更通过考试选拔真才实学之人,杜绝庸才混入。\"言毕归座。郭嘉虽出身士族,但家境清贫,此刻为寒门发声亦是吐露心声。

在场众人中,华歆与陈群提出异议。陈群行礼道:\"主公,汉室四百年来皆行察举制,既重才能更重德行。若科举仅考才学不察品行,恐难保证所选之人尽为良才。\"刘苍微微颔首,认为此言有理。

其余人等意见分为两派:或支持郭嘉为寒门发声,或赞同陈群维护士族利益。

此时刘苍注意到荀彧尚未表态,便询问道:\"文若有何高见?\"

荀彧从容起身:\"属下赞同科举制。建议增设考试科目,总务府九司可各自命题,考生既可专攻一科,亦可兼考多科。至于德行问题,只要严明法纪,违者重惩即可。\"

近日听闻主公差蔡尚书筹建了一座高等学府,其中设有典籍馆,藏书浩如烟海,经史子集无所不包,更有世间罕见的孤本珍籍。不妨以此作为奖掖——凡科举各科前十者,皆可入馆研习半载。

刘苍抚掌称善,荀彧这番建言与他心意暗合,尤其是典籍馆设奖之策,连他都未曾想到。

\"善!便依文若所言为纲。\"刘苍拍案而起,\"具体细则由文若总领,尔等共议。旬日之内,我要见到完整的章程。\"

众人齐声应诺。议罢科举,刘苍从案头取出一卷竹简。

\"子龙,此乃我军改制方略。\"他望向赵云,\"如今兵马日众,若不行统一规制,恐生混乱。军制革新刻不容缓!\"

竹简所载实为现代军制改良:十人成班,三十人成排,百五十人成连,五百人为营(含医匠哨探等),两千人成团,万人为师。另设陌刀营等精锐为**建制。

更创九等二十八级军阶:自下等兵始,至大将军终。各级别对应职权、俸禄及退伍优待,皆与军功关联。如此既可明晰职权,又能激励将士。

赵云双手接过竹简:\"末将即刻研习,定不负主公所托!\"

此刻刘苍胸有成竹。科举与军制不过是他革新宏图的开始,各项变革方略早已在竹简密册中次展开。

工部已成功研制出水泥,其用途显而易见。有了水泥便可铺设道路、加固城墙、建造高楼,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也被刘苍列为工部的重点任务。

医院与学堂的建设亦在稳步推进。目前每座县城基本都设有医馆,刘苍要求馆内医者定期走访周边乡镇,既为百姓诊病,也起到防控瘟疫的作用。

学堂的建造虽在加快,但因幽州、并州流民众多,能负担读书的人寥寥无几,故学堂暂仅设于郡城。不过刘苍相信,待百姓生活逐渐富足,求学之人定会增多,届时再大规模扩建学堂即可。

安排完这些事务后,刘苍终于提出两项关键改革:经济与土地!

**土地改革与纸币计划**

关于土地改革,刘苍早已深思熟虑,迟迟未施行只因缺乏合适的人手执行。如今,此人终于出现——枣祗。枣祗正是历史上向曹操献策推行屯田制之人,此前任东阿县令,极重农事。在他治理下,东阿百姓家家种桑养蚕、户户粮仓满盈,可谓富庶之地。在当时,要令一县农业达到如此水平极其不易。

其实枣祗早已投效刘苍麾下,只是刘苍未曾察觉。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刘苍派荀彧、赵云率军从冀州赴酸枣会盟,途经东阿县时曾短暂停留,枣祗便是在那时加入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