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敢孤注一掷,必已掌握袁军布防详情。
否则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牧从容说道。
众人神色愈发困惑。
粮道布防乃绝密军情。
此等机密,岂是寻常细作能探得?
这次未等庞统开口,刘备先指出其中疑点。
秦牧唇角微扬:这等机密,自然非细作所能探知。
他也无需派人探查。
因许攸自会相告。
此言既出。
刘备与庞统皆是一怔。
整个大厅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露出困惑的表情。
许攸这个名字犹如惊雷炸响在每个人耳边。此人在乱世未起时就曾策划劫持汉灵帝另立新君的壮举,不仅胆识过人,谋略更是超群。袁绍一路崛起的关键战役中,处处可见许攸献计的身影。
许攸确实掌握袁军机密情报,但他身为袁绍心腹,怎会在关键时刻背叛旧主投靠曹操?刘备皱着眉头提出质疑。在场众人纷纷点头附和,都觉得此事匪夷所思。
袁曹决战已到最后关头,袁绍麾下汝颍派与河北派的争斗也进入白热化。虽然沮授、田丰为人正直,但留守邺城的审配绝不会安分。我早已派人监视审配动向,日前收到消息,他以**罪名逮捕了许攸在邺城的家眷。
这种做法明显是要置许攸于死地。走投无路之下,许攸必然会选择投奔曹操。以他的才智,必定会献上奇袭乌巢之计,并将袁军布防机密和盘托出。届时曹操得到这些关键情报,要攻破乌巢、烧毁粮草还不是易如反掌?
秦牧将整个推理过程娓娓道来。实际上,这些判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历史走向的先知先觉。在真实的历史上,正是许攸的背叛让曹操得以火烧乌巢,最终赢得官渡之战。
秦牧心中存疑的是,老刘这边的历史早已面目全非,官渡之战究竟会不会按照原有轨迹发展,仍是未知数。
他将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全押在了许攸身上。
回顾历史,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本就占据绝对上风。
曹操的胜利,不过是偶然的奇迹罢了。
若非许攸临阵倒戈,曹操根本没有机会偷袭乌巢,最终只会因粮草耗尽而败亡。
如此一来,袁绍很可能比历史上的曹操提前八年统一北方,建立起袁氏王朝。
而许攸叛变的直接原因,正是审配在背后对他下了**。
这便好办了。
只要派密探盯死审配,秦牧就能轻松判断官渡之战的走向是否还会重演历史。
不过,这些内情他自然不会向老刘和众将透露。
正因如此,当他道出这番推断时,在场众人——
无论是刘备、庞统,还是太史慈等将领,全都瞠目结舌,震惊得无以复加。
能料到许攸叛变也就罢了!
竟连审配会对许攸下手都能算到?
甚至提前安插眼线监视审配的一举一动?
这哪是什么神机妙算?
分明就是手握剧本,洞悉天下大势的每一步棋!
“军师,许攸、审配他们当真会……”
刘备惊得语无伦次,话都说不完整。
太史慈倒吸一口凉气,高声道:
“军师的谋略,我等自然心服口服。”
“可您竟能将官渡之战的细节推算到这般地步,实在是……实在是……”
他激动得竟找不出词来形容。
众人目瞪口呆的神情,让秦牧恍然察觉自己似乎说得太多。
咳咳——
不过随口推算罢了,未必作得准。
说不定此刻曹操已在官渡溃败。
他自嘲地扯了扯嘴角,将话题轻轻带过。忽然神色一凛,肃然道:
无论袁曹胜负如何,我们的方略不变。
若袁绍得胜,更要猛攻袁谭,绝不能让袁绍吞并曹操夺取河南。
倘曹操取胜,便继续北上,与其共分袁绍六州。
青徐二州,必须拿下!
刘备深表赞同。
当即派出细作前往官渡打探战况,同时从寿春调运粮草至下邳,为长期围城做好准备。
...
官渡袁军大帐。
废物!无能!
辱没门楣,愧对列祖!
袁谭,你太让为父失望了!
袁绍将急报重重摔在案几上,怒不可遏。
这封求援信如实禀报了下相惨败,折损兵将的实情,请求即刻增援下邳。
先失淮阴折了袁胤,今又损吕布、高览、焦触等将,折兵数万。
连五千幽燕铁骑亦近乎全军覆没。
如此惨败,实乃袁绍起兵以来未曾有过。
官渡战事胶着,许攸叛投曹操,本就令他怒火中烧。
袁谭兵败如山倒,无疑是在袁绍怒火上再添一把干柴。
堂下谋士纷纷进言:
少主此番折戟,实在有损主公威名,更挫我军锐气。
依属下之见,长公子已难当东线重任,不如改派三公子接管帅印。
以三公子之能,定可力克刘备,一雪前耻。
逢纪借机发难,意图推举袁尚取而代之——若袁谭就此撤离前线,将永无翻身之日,更遑问鼎嗣子之位。
袁绍轻拈胡须,神色渐显动摇。
邺城乃根本重地,尚儿岂可轻离?谭儿连败,多半是轻敌所致。
尝过败绩后,想必会痛定思痛。不如增派兵马,助其一举收复徐州,进而图谋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