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1 / 2)

\"主公不妨亲往相迎。\"秦牧指尖轻叩案几,\"良驹需配金鞍,猛将当有殊遇。\"

营门大开时,夕阳正将江面染成赤金。五百亲兵列阵两侧,旌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远处地平线上,五千精兵已依山扎营,但见一人一骑绝尘而来。

马上将领铁甲映着霞光,长枪在身后斜指苍穹。距营门尚有百步便滚鞍下马,铿锵甲胄声中疾行上前:\"太史慈拜见玄德公!\"

刘备抢步相扶,发现故人掌中老茧更甚当年。江风扬起二人衣袍,恍惚间又见北海城中那个仗剑而立的东莱游侠。如今这张被风霜雕琢的面庞上,却满是愧色——当年那个视英雄如草芥的烈性汉子,此刻正为昔年轻慢而赧颜。

---

刘繇的征召一到,他毫无迟疑,即刻辞别刘备,径直前往江东。

当年的小小县令,如今已是一方雄主,再度出现在他面前。

太史慈心中涌起愧意,暗叹自己当年不识真龙。

\"慈眼拙愚钝,竟与玄德公这般明主失之交臂,实乃平生最大憾事。\"

\"只恨虚度数年光阴,直到今日才得投入玄德公帐下。\"

说罢再度郑重行礼。

刘备温言安抚:

\"子义不必自责。当年备不过小小县令,兵微将寡。刘繇乃当世名士,朝廷钦命的扬州牧,子义选择投奔乃是明智之举。\"

继而又感慨道:

\"不仅是子义,备虽怀匡扶之志,也未敢奢望能有今日局面。若非上天垂怜,让备遇得子璟先生这般奇才,恐怕早已命丧徐州,化作黄土。\"

言毕向秦牧投去感激目光。

太史慈闻言震动,仔细打量这位传闻中的谋士。

\"在泾县时就听闻玄德公得遇奇人,智谋超凡,堪比张良再世。玄德公正是得其相助,才能所向披靡。莫非就是这位?\"

刘备含笑引荐:

\"正是秦牧秦子璟。\"

太史慈见其年轻模样,更觉惊异——传闻中的旷世奇才,竟真如此年少。

“子义,实话对你说。”

“正是子璟军师察觉青州形势有变,担心老夫人安危,才特意派人到东莱,将老夫人接到襄阳。”

“我能与子义重逢,全赖子璟军师安排。”

刘备推心置腹,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

太史慈闻言震惊。

母亲范氏信中提过,她是在一个多月前启程,由糜氏家兵护送来南方的。

按时间推算,秦牧至少在两个月前就派人去了青州。

那时候,刘备还在夏口与周瑜交战。

而他自己尚在泾县收拢刘繇旧部,从未想过会投奔刘备。

原来早在当时,这位秦军师就已布局,为刘备招揽自己?

“此人谋略之深远,当真举世无双。”

“难怪玄德公能有今日成就……”

太史慈望向秦牧,心潮起伏,眼中敬意更深。

秦牧淡然一笑,替刘备婉言提醒:“太史将军,主公以仁义待人,将军以孝义立身。”

“将军若能辅佐主公,正是相得益彰,汉室复兴大业可期!”

太史慈回过神来,郑重向刘备行礼:

“昔日错过玄德公,今日岂能再失良机。”

“若玄德公不弃,太史慈愿效犬马之劳,万死不辞!”

刘备心绪激荡,扶起太史慈:“有子义这般虎将相助,匡扶汉室更有指望了!”

“子义,随我入营畅饮,今夜定要一醉方休!”

君臣相视而笑。

这年初夏,太史慈率数千刘繇旧部归顺刘备。

后患既除,休整两日后,刘备大军水陆并进,直指牛渚。

牛渚水寨,帅帐肃杀。

孙策端坐主位,面沉似铁。

帐下吕蒙单膝触地,冷汗浸透背甲,牙关微微发颤。

\"吕子明!\"

\"尔可知罪!\"

孙策怒击案牍,犀角笔架应声倾覆,墨汁溅满江东地形图。

【第廿吕蒙后颈寒毛倒竖。

该来的终是躲不过。

自退守牛渚以来,他每夜枕戈待旦,生怕孙策因皖口之失迁怒。周瑜前车之鉴历历在目——那个被孙策唤作\"总角之交\"的俊杰,战殁后竟只换来主公\"损我良将\"的斥责。

如今连番折戟的少主,早不是当年气吞云梦的江东虎。

周公瑾尚且如此,何况他这等寒门骤贵的\"稗将\"?

帐外江风呜咽。

孙策甲胄未卸便升帐问罪,铁护腕刮得案上竹简沙沙作响。

吕蒙瞳孔急缩,喉结上下滚动。

须得寻个万全说辞...

既要保全都督之位,更得让这头暴怒的困兽找回些许颜面。

倏忽间,他眼底掠过阴鸷。

\"主公明鉴。\"

\"那刘备以火筏破阵,实出末将预料。然当时末将即令艨艟出击,欲以拍竿掀翻火船。\"

\"偏生凌统临阵怯战,先倡退兵之议乱我军心。\"

\"后竟阳奉阴违,致使拍竿迟滞片刻——\"

吕蒙猛然以拳捶地:\"就这瞬息之差!火筏引燃拦江铁索,敌舰遂得破阵而入!\"

吕蒙面露无奈,将战败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凌统。

他朝孙策拱手一礼,神情沉重道:

\"主公,皖口失守,虽是凌统懈怠所致,但蒙身为水军统领,未能督促将士死战,亦难逃其责。\"

\"请主公责罚!\"

这番话一出,

吕蒙既把兵败的过错全都推给被俘的凌统,又为自己塑造了勇于担责的表象。

孙策听闻凌统被俘,未能战死尽忠,心中已是不悦。

此刻再听吕蒙这番巧言令色,怒火顿时转向凌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