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狴犴”号突击舰在混乱的空间乱流中剧烈颠簸,如同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拖着滚滚浓烟,艰难地朝着月球基地的方向亡命跃迁。
舰体内部,警报声凄厉不绝,破损的管线不时迸溅出电火花,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和血腥气。医疗舱内,洛城深度昏迷,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精神力严重透支;“曦”的核心陷入沉寂,修复进程缓慢;杨凡被从救生舱中救出,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古再丽和幸存的船员们正在全力抢修战舰,维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气氛压抑而悲壮。
就在强袭组付出惨重代价、艰难返航的同时,遥远的星域另一端,另一支肩负着不同使命的小队,正悄然逼近他们的目标。
“精卫号”勘探舰如同一个沉默的幽灵,滑行在死寂的宇宙深空。相较于“狴犴”号的惨烈,它显得相对完好,但舰体上依旧残留着之前战斗的痕迹,透着一股风尘仆仆的疲惫。
舰桥内,灯光被刻意调暗,以节省能源并减少被探测的可能。徐浩然站在主控台前,眉头紧锁,盯着屏幕上那颗逐渐放大的、被诡异星云笼罩的褐矮星及其轨道上那颗银灰色的行星——曦光文明最后的避难所,“方舟”。
与上次仓促的探索不同,此次他们带来了基于上次“星炬”下载的数据分析后更加详细的星图和更专业的勘探设备。然而,眼前的景象依旧令人心悸。
“方舟”行星比记忆中更加……死寂。上次探测到的、从北极区域散发出的微弱能量波动已彻底消失,整个星球仿佛一块被彻底烧焦、冰冷的巨大墓碑。褐矮星黯淡的红光无力地照耀着行星表面那些破碎的巨构城市残骸,更添几分凄凉和诡异。
“能量扫描完成。行星表面无任何主动能量信号,无热源异常,背景辐射处于自然衰变水平。”传感器官的声音带着一丝失望,“生命迹象扫描……零。大气层已完全消散,地表温度零下一百九十五摄氏度。环境……确认彻底死亡。”
“引力场扫描发现异常。”另一名技术员报告,“行星南极区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引力凹陷区,深度和范围远超自然地质结构所能解释。疑似……人工开凿的超大型地下空腔入口,但被厚重的冰层和岩壳覆盖。”
徐浩然精神一振:“能确定入口位置和结构吗?”
“冰层和岩壳太厚,主动扫描难以穿透。但被动引力梯度分析显示,空腔结构异常规整,有类似……井道或巨型升降机通道的特征。而且,在冰层下方约三公里处,检测到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金属回波。”
“有入口,就有希望。”徐浩然深吸一口气,“冯瑞阳,准备‘掘进者’工程机甲,进行初步地表钻探和采样分析。孔德宇,释放高精度探测无人机群,对南极区域进行地毯式扫描,绘制详细地质结构图。我们需要找到最薄弱的冰层点。”
“明白!”冯瑞阳和孔德宇立刻领命。
很快,数架小型探测无人机从“精卫号”弹射而出,如同灵活的蜂鸟,悄无声息地飞向“方舟”行星的南极。它们贴着冰冷的岩壁和厚厚的冰原飞行,释放出微弱的探测波束。
冯瑞阳则驾驶着庞大的“掘进者”工程机甲,缓缓降落在预定坐标点。机甲厚重的履带碾过冻结的尘埃,多功能的机械臂开始工作,巨大的钻头旋转着,切入亿万年形成的坚冰,发出沉闷的轰鸣,冰屑四溅。
时间在紧张的勘探中一分一秒过去。行星地表的环境极其恶劣,强烈的宇宙辐射和微陨石撞击时刻威胁着设备和人员安全。
几小时后,初步结果汇总。
“指挥官,有发现!”孔德宇的声音带着兴奋,“无人机在代号‘冰牙’的裂谷深处,发现一处冰层结构异常薄弱区域,厚度仅约一点五公里!下方确实存在大型人工建筑结构的顶部轮廓!扫描显示为非封闭式穹顶建筑群,但损毁极其严重。”
“掘进者采样分析结果也出来了。”冯瑞阳接口道,“冰芯样本中发现微量的、与曦光文明合金成分高度吻合的金属颗粒残留,以及……非自然形成的有机分子裂解产物,年代……极其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