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2 / 2)

大事已成!

恰在此时,贾龙突然起身击掌。

帐外两名侍卫抬入木箱,置于李傕面前。

\"这是何物?\"李傕面露疑惑。

贾龙拱手道:\"此乃许焉谋逆的罪证,烦请都护转呈董相国亲阅。\"

\"许焉谋反?\"李傕闻言色变,急步上前翻看箱中简牍,脸色阴晴不定。

不多时,他愤然掷简入箱:\"许焉身为宗室,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此事我当即禀明相国。\"

贾诩听到此言,眼底闪过一丝释然。

李傕平日粗犷豪放,但在重要时刻仍能接纳他人建议。

贾诩心里透亮,他们表面是使者,实则仅是传递董卓对荆州的善意。叙旧谈天无妨,可一旦涉及决策,必须保持含糊态度。

只需将关键事项转达相国即可。

贾龙对李傕和蔡邕的表现深感困惑。这一文一武两位使者,为何事事都做不了主?

说好的临机专断之权在哪?难道连一个承诺都给不了?

事实并非如此。

蔡邕暂且不论,董卓在临行前确实暗中授予李傕部分决策权,允许他在维护双方关系的前提下对荆州方面作出承诺。

但这份权力,却被贾诩不动声色地引导李傕放弃了。

夜幕降临,待使者们各自安顿后,许衡乘着夜色带张允逐一拜访。

李傕、蔡邕、贾诩......每个人都有许衡所需的价值。

首站自然是李傕。

对付李傕这种人,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钱财珍宝最能打动他的心。

\"许公子太见外了......\"望着屋内堆放的麟趾金和珍玩,李傕笑得合不拢嘴。

对李傕而言,无非是多送礼就能办成事。

虽说西凉军劫掠了不少财物,大多是抢来的。像许衡这样主动登门送礼的,还是头一遭。

这无形中极大满足了李傕的虚荣心。世家子弟也得给他送礼了!

夜色中,李傕把玩着许衡相赠的玉器,借着摇曳的灯火反复端详。

\"果真极品。\"他指尖摩挲着温润玉面,眼底闪过精光,\"这般成色的和田玉,纵是长安城也难得一见。许公子这份心意,倒叫李某受之有愧。\"

这位凉州悍将虽出身行伍,却深谙鉴玉之道。当年西域都护府经手的和田美玉,十之**要过他们凉州子弟的手。几十年浸润下来,早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许衡执壶斟酒:\"都护既喜爱,待我回荆州再寻些稀罕物件...\"

\"使不得!\"李傕大笑着摆手,玉器在案几上叩出清响,\"公子且说正事。只要不违背相国钧命,李某定当鼎力相助。\"

许衡眸光微动——好个外憨内精的边关枭雄。这分明是在提醒他:人情归人情,原则是原则。

\"都护明鉴。\"许衡从张允手中接过缣帛,\"白日递交的名单仓促间多有纰漏,还望转呈这份修订过的。\"

李傕展开绢帛,眉峰骤然挑起:\"三个?午间那份可足足三十余...\"

许衡面带愁容地叹道:\"正因人多嘴杂,思来想去总觉得欠妥,故而干脆删繁就简,也好让相国看清我们真实想法。\"

\"哈哈,公子这简略得可真彻底啊。\"

这等小事对李傕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他顺手接过缣帛,连声道:\"好办,好办,我稍后命人转呈上去便是。\"

第二百六十六节疑我诈他

待收好缣帛,李傕忽见许衡正含笑凝视自己,眼波流转间似有深意。

李傕先是一怔,转念间恍然大悟。他起身走向床榻,取过日间蒯越呈递的那卷名册,回来递给许衡道:\"这是原先那份名录,请许公子妥善保管。日后若有差池,可莫要怪到李某头上。\"

许衡起身接过,应道:\"自然如此,有劳都护费心。\"

待收妥蒯越所拟名录,许衡又询问道:\"敢问都护,今日蔡公在帐内力保刘焉三子,不知其中有何缘由?\"

蔡邕与刘氏父子的关系,李傕原本也不甚了解。但他在朝中任职经年,加之蔡邕乃董卓心腹之人,西凉众将通过李儒之口,多少知晓些蔡邕先师胡广的旧事。

当下李傕便将所知所闻尽数相告。

许衡闻言若有所思。

辞别李傕后,许衡又转道前往蔡邕住所。

......

\"学生许衡,特来拜谒蔡中郎,不知中郎可曾安歇?\"

话音方落,便见房门开启。精神矍铄的蔡邕立于门前,目光深沉地打量着许衡——这哪像就寝之人?神采奕奕宛如晨练方归。

\"老夫早料你今夜必来寻我,果然如此......进来吧。\"蔡邕侧身让出通道。

许衡回头对张允道:\"兄长,我与蔡中郎有事相商,还请在外稍候。\"

\"明白。\"

张允转身离去,既不守在门前,也不走远,只在周边巡视警戒,为许衡望风。他刻意与蔡邕居所保持距离,以免惹人注目,也算为许衡周全。

见此情形,许衡心中暗赞这位兄长行事周全。

果然,这种见不得光的事还得靠领表哥搭把手才稳妥。

进屋后,许衡和蔡邕在软榻上相对而坐。蔡邕给许衡倒了杯清水,示意他慢慢喝。

\"老夫痴长你几岁,叫你伯瑜可好?\"蔡邕捋着胡子问道。

\"这是我的荣幸。\"

蔡邕倒是直来直去:\"你代景升找我借书的事,王君已经跟我提过......说实在的,这些藏书是六代家传的宝贝,实在舍不得割爱。\"

许衡劝说道:\"我明白这事让蔡中郎为难了。只是如今各地豺狼横行,北方士人流离失所,短时间内难有太平。家父想创办学宫,修订典籍,广纳贤士,实为安邦定国之举......前些日子来信说,南郡不仅请到宋仲子担任五业从事,还把广明先生也请到了襄阳,与仲子先生共同编撰《五经章句》,作为荆州学宫的经典藏本。虽比不上蔡中郎续写《东观汉记》的壮举,但也是一方文坛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