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2 / 2)

这般虚张声势的做派,对寻常文士或许有效,却唬不住李傕。

孙坚这番排场非但没让李傕放在心上,反而惹得他满心厌恶,对孙坚更为不屑。

此刻转道来荆州议和,李傕胸中正憋着闷气。

暗自发狠道:若那许衡也敢效仿孙坚这般摆谱,即便血溅当场,也要撕下对方这层虚伪面皮。

武将出身的李傕本就性情暴烈,使节这等差事,倒不如让他带兵劫掠来得痛快。

然而眼前景象却出乎李傕预料。

议帐内既无持刀侍卫,也无怒目相向,只见案几上摆着酒食,那位刺史公子正含笑相迎。

\"山阳许衡,久闻李将军威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李傕本欲发作,却遭这番恭维打了个措手不及,胸中郁气竟消散大半。

\"许公子过誉了,李某不过是相国麾下一介武夫,哪当得起这般夸赞。\"李傕摆手笑道。

许衡正色道:\"临行前家父特意嘱咐,此番勤王需谨记避开三人锋芒。\"

\"哦?不知是哪三位?\"李傕挑眉。

\"董相国、孙文台,其三便是李将军。至于吕布、袁氏兄弟之流,倒不足为虑。\"

李傕心知这是场面话,但刚刚在孙坚处受的气,此刻得这般礼遇,心头舒坦自不必说。好印象已在不觉间油然而生。

\"公子太客气了,李傕怎敢当此赞誉?您单枪匹马平定宜城之乱,助令尊顺利接管南郡的事迹,李某早有耳闻。\"

许衡微微欠身,目光转向李傕身侧的二人:\"不知这二位是?\"

那位须发斑白的老者目光微动,拱手道:\"老朽蔡邕。\"

听到这个名字,许衡心头一震。前些日子向王谦借阅典籍的信件杳无回音,没想到竟在此遇见正主。他暗自盘算着要寻机与这位大儒单独详谈。

仔细打量间,只见蔡邕身形清癯,儒袍素净,自有一派名士风骨。许衡郑重行礼:\"学生许衡,拜见蔡中郎。\"

蔡邕侧身避让半礼:\"令师元节公与家师同辈论道,你我平辈相交即可。\"

许衡会意一笑。张俭虽名义上是他的授业恩师,实则不过是世族间互相提携的惯例。这些年来,他早熟知名门之间的相处之道。

\"蔡中郎学识渊博,当受此礼。\"许衡坚持完成拜礼,眼中闪烁着求教的光芒。

蔡邕慈爱地摸着胡须,温和地说:\"你既师从大儒,又才华出众,何必谦虚?待有空闲,我们老小二人可以交流些诗文算理,互相学习。\"

许衡连忙摆手:\"万万不敢,其他方面还好说,诗文算理怎敢在您面前班门弄斧。\"

许衡在汉朝生活这些年,对于先知先觉、超前思想、人性洞察的心理学,或是当时没有的经济政治理论......他作为穿越者,都自信超越东汉之人,即便是那些学贯古今的名士才子,他也自认不落下风。

唯独学生时代最基础的两门学科——数学和语文,如果前世没有达到专业水准,千万别在精通行文算术的古代学者面前显摆。

为什么这两门学科在后世是小学必修课?......因为自古以来,它们本就是孩童的入门学问。

诗文创作不必多说,若不\"借用\"后世名篇,现代人有几个能凭真才实学与古代文人较量诗词歌赋?

至于数学......

许表送给许衡的《周髀算经》抄本,虽然成书年代已不可考,但至少有数百年历史。

开篇记载着周公与商高的对话,阐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后面章节还涵盖了复杂的分数运算......这还只是汉代数百年前的水平......

绝对不要轻易与古人较量这些基础学科,这是许衡给自己的忠告。

与蔡邕寒暄过后,李傕开口:\"许公子,不如进帐细谈?\"

许衡注意到李傕身后那个不起眼的中年文士,那人始终默默站在阴影处,若非特别留心,很容易被忽略。

\"这位是?\"许衡向李傕请教。

李傕笑着说:\"许公子好眼力。\"转头道:\"文和,来见过许公子吧。\"

听到\"文和\"二字,许衡眼神微动。

\"请教先生尊姓大名?\"许衡缓步上前,恭敬行礼,面带和善地询问贾诩。

这般谦逊有礼的态度,反倒让贾诩感到些许不适。

对于许衡这样的东州士人,贾诩向来保持距离。这些年的经历让他不愿与东州士人深交。

事实上,他也确实无法深交。

贾诩现为西凉军中郎将牛辅麾下谋士,但他在凉州集团中地位颇为特殊。若要探究其中缘由,需从董卓麾下将领的出身背景说起。

董卓凭借边关战功平步青云,其麾下多为凉州豪强。这些人虽坐拥土地、财富与私兵,却缺乏经学世家入仕为官的途径。

作为武威郡儒学世家的子弟,贾诩向来视这些人为寒门末流,自认与这些靠军功起家的武夫格格不入。他虽以孝廉身份入仕郎署,却因凉州出身而备受排挤。

这种地域歧视根深蒂固,即便在两千余名郎官中,凉州士子也始终处于权力边缘。贾诩年近不惑方得外放机会,却突发疾病被迫辞官——这彻底断送了他的仕途。

与曹操等中原世家不同,贾诩这类边塞士子一旦失去官职便再难起复。经历此番变故,年过四十的贾诩做出了背离儒生准则的抉择:投效董卓。

董卓待其不薄,入京后立即任命他为太尉掾属。但贾诩始终保持着距离,仅谨慎处理公务,从不多言。即便需要献策,也必假牛辅、李傕之口转达。

董卓心里清楚,贾诩并未完全效忠于他,便将此人调到牛辅帐下担任军职。

渐渐地,这位谋士的身影从董卓眼前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