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在邺城之内,这位郭令君权势滔天,如今更位居祭酒之职。
君侯不在时,他手握调兵遣将之大权。即便此刻取了自己性命,也无人敢问责。
\"绝无此事!\"
杨修慌忙否认,随即苦涩一笑:\"君侯早已知会,此番谋划皆出于修之本意。日后......还望令君多加提点。\"
郭嘉闻言轻笑,从案上取出一枚令牌递来。
\"此乃龙骑令。\"
令牌小巧精致,黑铁铸就,蛟龙纹缠绕着\"许\"字,森然生威。
杨修双手接过,心跳陡然加速。
军中信令即是调兵凭证。持此令者,可调动百名龙骑军作为亲卫。
日后往来于邺城与许都之间,必定威风八面。
但杨修所图并非虚名。此令意味着——许衡开始重用他了。
比起危机四伏的许都,他更愿效力于邺城。
曹氏向来心狠手辣。即便强如杨氏,稍有不慎便会步当年保皇派的后尘。他的父亲杨彪,便是前车之鉴。
\"凭此令可调百名龙骑。你且去军中点齐人马,随后入主帐担任主簿,随侍君侯左右。\"
\"若要洗脱家族污名,仅此尚且不足。须在接下来的大战中立下功勋,方能真正立足于曹氏阵营。\"
杨修郑重接过令牌,向郭嘉深深一揖:\"多谢令君指点。\"
\"去吧。\"
郭嘉凝望其远去背影,目光渐渐变得深邃。
......
数日后。
清河郡,府衙正堂上,袁绍正面对一封无署名的信函。
随信送到的还有次子袁熙的全套衣物。
包括贴身佩戴的玉饰与军中信物印绶。
连随身佩剑也在其中。
袁绍怒发冲冠。
案几被他拍得砰砰作响。
\"山匪?邺城境内哪来的盗寇!\"他厉声喝道。
\"本官治理邺城四载,年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那许衡接手未满一年,岂会生出匪患?!\"
袁绍在厅中来回踱步,神色焦灼。
虽有三子,但每个都是精心栽培的继承人,将来要执掌各州兵权。
如今爱子遭掳,他心如刀绞。
\"定是许衡暗中指使!想不到此人竟如此卑劣,对我袁氏子弟下此毒手!更令人不齿的是,他竟全然不顾声名!\"
袁绍百思不得其解。
此事根本无需查证,他断定必是许衡所为。
毕竟许衡麾下多为草寇出身。
劫掠勾当想必轻车熟路。
谋士许攸上前进言:\"许衡虽出身行伍,但治理地方素有仁政之名。眼下已与曹氏交恶,岂会再与我袁氏为敌?\"
他并非偏袒同姓,只是觉得此事不合常理。\"不如先应允绑匪要求,查明**。否则二公子这番苦头......\"
话音未落便遭袁绍厉声呵斥:\"若换作汝子被掳,可还能这般冷静?\"
许攸顿时语塞。
此时客座上的刘备起身走来。
刘备迈步至袁绍案前,拱手行礼道:\"依在下之见,此事必是许衡所为。此人素来胆大妄为,做出这等事不足为奇。\"
他又补充道:\"诸位或许不知,许衡并非寻常武夫。此人工于心计,行事不循常理。他向来注重在平民百姓间的声望,反倒不在意士族评价。这般行事作风,确实符合他的作风。\"
许攸方才挨了袁绍训斥,此刻听到刘备言论,忍不住插嘴问道:\"玄德公为何对此人如此了解?\"
刘备强压心中不耐,面上仍保持着谦和微笑:\"子远兄不必深究,总之我对许衡知之甚详。\"他暗自腹诽:真是多嘴多舌!
袁绍沉吟片刻,神色渐缓。对这位从许都脱身的刘皇叔,他向来颇为重视。
\"依玄德之见,眼下我当如何行事?\"袁绍沉声问道。
刘备略作思量,郑重其事地拱手道:\"有件事本不欲打扰明公军务,但事到如今不得不说了。\"
袁绍闻言立即起身,拉着刘备到主座旁。两人坐定后,袁绍摆出倾听姿态:\"请讲。\"
刘备郑重地从怀中取出几封帛书,置于案上。这些皆是昔日在许都时,他与董承往来的信件。其中详细记载了所谓\"衣带诏\"之事,上面还有诸多朝廷重臣及地方诸侯的署名。
袁绍将信将疑地接过信件,仔细研读将近半小时。终于抬头问道:\"密诏现在何处?\"
\"此事我确实未曾参与。\"刘备坦然答道。
刘备摇头,他深知自己始终处于许都校事府的严密监视之下。
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接触所谓的血诏。
但董承既然提到此事,刘备选择相信,并将这消息带到袁绍面前。
\"明公为何如此在意血诏的下落?\"刘备正色道,\"如今董承已死,当年义士们也不敢轻举妄动。但只要明公与曹操开战,他们定会再次响应。\"
\"况且,即便血诏是伪造又如何?其中所述天子在许都受困,被曹操掌控的状况确有其事。明公身为天下雄主,正该借此大义名分讨伐曹贼。曹操杀害董妃,诛灭董承满门,其狼子野心还不够明显吗?\"
袁绍闻言恍然大悟,明白刘备此行真正的用意。
刘备投奔所图,正是借他的名号对抗曹操。而刘备带来的筹码,就是这封真假难辨的血诏。
只要董承声称血诏存在,是否出自天子之手已不重要——这终究是师出有名的绝佳理由。
\"玄德所言极是。\"
袁绍郑重收起书信,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备一眼,随即唤道:\"许攸!\"
\"传令犒赏三军,待春耕结束后立即发兵南下!\"
\"眼下先满足那群山贼的所有要求。\"
许攸略显迟疑:\"主公是要先假意妥协,麻痹曹操等人?让他们误以为主公有心避战,实则暗中集结兵力,准备出其不意夺回黎阳、荡阴和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