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红警系统在都市的称霸之路 > 第209章 京静公主的科理尔之行

第209章 京静公主的科理尔之行(2 / 2)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不同”会成为往后半生反复思索的命题。在日内瓦的课堂上,历史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各国的议会大厦,说“民主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发出声音”;经济学教授列举西方国家的Gdp增长曲线,说“富裕是民主制度结出的果实”。坐在课堂里的她,悄悄埋下一个念头:等自己长大,一定要把这些“好东西”带回新国,和哥哥一起让百姓过上像瑞士人那样的日子。

于是,她成了图书馆里最勤奋的学生,从《论法的精神》读到《民主主义与教育》,从西方议会制研究到福利国家政策,笔记记满了整整二十个笔记本。周末时,她会去日内瓦湖边的广场,看民众举着标语进行和平游行,听街头艺人弹唱关于自由的歌谣;也会去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看志愿者为移民提供语言培训,看老人在公园里悠闲喂鸽子。每一次观察,都让她对“民主”与“富裕”的向往更深一分。

毕业前夕,哥哥从新国打来电话,声音比几年前沉了些:“小静,回来吧。新国需要你。”那时的新国刚经历一场经济危机,西方制裁像张密不透风的网,粮食短缺、工业停滞。京静没有犹豫,收拾好行李,告别了生活十年的瑞士,登上了回国的航班。

机场外的道路坑坑洼洼,路边广告牌上“永远跟随领袖”的标语被风吹得卷了边。京静跟着哥哥的车队穿过市区,看到民众的欢呼,也看到穿着旧衣服的孩子,更看到了祖国工业的落后。她忽然发现,课本里的理论与现实之间,隔着一条比阿尔卑斯山更难跨越的鸿沟。

回到新国后,京静成了哥哥的特别助理,负责制定民生与教育政策。她想参照瑞士的福利制度,却发现新国财政根本无力支撑;想在农村推广义务教育,又苦于没有足够的教师和校舍;试图推动议会改革,让更多基层代表进入决策层,却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每一次尝试,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却无处使。

有一次,她去南部贫困县考察,看到一位母亲抱着营养不良的孩子站在路边,目睹了农村的贫瘠。她眼眶通红地问:“为什么我们的政策到不了这里?”随行官员叹了口气:“公主,新国的问题太复杂了。西方的办法,在咱们这儿行不通啊。”

那一夜,京静在县城招待所里哭了很久。她想起在瑞士时教授说的“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符合国情”,那时她不懂,如今才明白,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能直接照搬——就像在瑞士长势喜人的郁金香,种在新国的土地上,只会因气候不适而枯萎。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年光阴像指间的沙悄然流逝。在京家三兄妹的努力下,新国总算有了些起色: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建起了小型工厂,部分农村通了公路。但西方的制裁从未停止,高端技术封锁、国际贸易壁垒,让新国的发展始终步履维艰。京静看着哥哥日渐增多的白发,心里既着急又无力。

直到接到出访卡隆国的任务,京静才终于有了新的期待——她想好好看看这个国家。出发前,她翻遍了关于卡隆国的资料:这个国家和新国一样,独立后也曾面临经济困境,过去民众的生活甚至比新国人更苦。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短短几年里实现了工业发展与军事突破,甚至研发出自己的六代战机、卫星系统与核武器。“一个和新国处境相似的国家,是怎么走出困境的?”带着这个疑问,京静登上了前往科理尔的飞机。

初到卡隆国,京静最先感受到的是风的温度——不像新国的风那样带着寒冷的粗粝,科理尔的风是热烈的。车队驶入市区时,她忍不住打开车窗,看着路边的景象: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楼房,穿着校服的孩子背着书包走在人行道上,商场橱窗里陈列着卡隆国本土生产的电器。最让她惊讶的是,路边公告栏上贴着政府的财政收支明细和民生项目进展,过往民众会停下脚步认真查看,偶尔还会在意见簿上写下建议。

“卡隆国也搞民主?”京静忍不住问身边的新国驻卡外交人员。对方点头答道:“卡隆国的议会里,有工人代表、农民代表,还有知识分子代表。但他们的民主不是西方那样的——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着怎么把国家建设好。主要决定权还是在总统手中,和西方不一样。”

在卡隆国的日子里,除了参与谈判,京静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走访调研上。她想为新国找到一条强大之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处处受制于人。

有一次,京静在社区遇到一位曾在日落国留学的卡隆国官员。对方告诉她:“我在日落国时,也觉得西方的民主很好。但回国后才发现,卡隆国百姓最需要的不是街头游行,而是能吃饱饭、能看上病、能让孩子上学。所以我们走了自己的路,让政策惠及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