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四星的困境(2 / 2)

事实正如夏宇所料。仅两天后,就有5家企业主动联系星核能源,表达“希望继续深化合作”的意愿,同时隐晦提及“正在重新评估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汽车巨头欧亚集团——欧亚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一直依赖四星的电子元件供应,得知星核能源的态度后,立刻派高管飞往瑞士,与星核能源总裁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会谈,会后发布声明称“将采购星核能源研发的新一代电池,未来三年采购金额达10亿欧元”。这标志着欧亚彻底倒向星核能源,抛弃了四星的产品。

欧亚的举动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连锁反应。原本观望的企业纷纷行动:有的宣布终止与四星的合作,转而与星核能源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夏国一家通讯公司虽未直接解约,却推迟了与四星的通讯设备合作项目,理由是“需进一步评估市场风险”;就连四星在本土的长期合作伙伴,也公开表示“将重新审视与四星的所有合作,确保符合公平竞争原则”。

四星集团的一些业务彻底陷入困境。海外业务部原本计划在第三季度签下的三个大型项目,全部被合作方临时搁置;本土市场上,多家合作伙伴暂停合作、选择观望,导致四星的电子元件生产线被迫减产30%。更严重的是,四星的深度合作伙伴——一家汽车生产商,因星核能源的电池供应中断,新能源车型不得不暂停部分生产线,每天损失惨重。

雪上加霜的是,投资者对四星的信心持续下滑。报道发布后的一周内,四星股价暴跌10%,市值大幅蒸发。不少机构投资者纷纷减持四星股票,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得——贝莱得在一份报告中明确表示,“四星的商业道德风险已超出可接受范围,将其从核心投资组合中移除”。

首尔,四星集团总部大厦,气氛比之前更加压抑。李成泰看着最新的报表,脸色铁青。更让他头疼的是,研发部门刚提交的报告显示,因缺少关键材料供应,新一代电池的研发进度至少要推迟半年——而星核能源却在此时宣布,星型电池降价。

“会长,现在怎么办?”高管们围在李在贤身边,脸上满是焦虑,“星核能源的电池一降价,原本打算选我们的公司都会迟疑,权衡得罪星核能源划不划算。而且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在疏远我们,再这样下去,恐怕……”

李在贤揉了揉太阳穴,疲惫地靠在椅背上。他清楚,照此下去,四星迟早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四星业务多元,但核心集中在电子元件、手机等行业,而电池正是这些行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初让金相佑胁迫星核能源,是想趁机抢占电池技术先机,却没想到星核能源如此强硬,不仅直接曝光证据,还发起了针对性反击。如今,四星不仅没能拿到星核能源的股份和技术,反而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业务受损、名声扫地。

“先联系星核能源。”李成泰沉默许久,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就说……我们愿意就之前的事情道歉,希望能重新谈判,寻求合作可能。”

高管们全都愣住了——一向高傲的四星,竟然要主动向星核能源低头道歉?

李在贤看着他们惊讶的表情,苦笑着摇头:“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如果不能和星核能源达成和解,我们只会输得更惨。告诉星核能源,只要他们愿意合作,我们可以让步,包括共享部分市场资源,他们在泡菜国的业务,我们也能提供便利。”

与此同时,科理尔的办公室里,夏宇收到了四星提出谈判的消息。张强拿着消息报告走到夏宇面前,笑着说:“老板,四星终于服软了,想和我们谈判合作。您看,要不要答应?”

夏宇抬起头,目光望向窗外。此时的科理尔正迎来盛大的日落,金色余晖洒满整座城市。他轻轻笑了笑,对张强说:“告诉徐涛,谈判可以,但主动权必须在我们手里。而且,想合作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比如,公开承认之前的胁迫行为是公司决策,不是什么‘个人行为’。”

张强立刻明白:“您是想让四星彻底认错,打消其他企业的顾虑?”

“没错。”夏宇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夕阳下的城市轮廓,“这场博弈,我们才刚刚开始。四星现在只是暂时服软,只要有机会,肯定还会反扑。我们必须让他们清楚,和我们作对,就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而且,只有让四星公开认错,才能彻底巩固我们的地位,让更多企业相信,和星核能源合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张强点了点头,转身去安排谈判事宜。办公室里,夏宇的目光依旧停留在窗外。他知道,这场针对四星的反击战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四星作为泡菜国的“国民企业”,背后牵扯着庞大的利益网络,绝不会轻易认输。未来,还会有更多博弈与斗争,但他早已做好准备——星核能源不仅要在这场风波中站稳脚跟,还要借此机会,彻底打响自己的名声。

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笼罩科理尔。星核能源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