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寸缕之间一(1 / 2)

法租界中央巡捕房,林一临时实验室。

无影灯惨白的光线如同冰冷的审判之眼,将工作台照得纤毫毕现。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乙醚和一种极其微弱的、

混合着羊毛纤维、金属碎屑与血腥气的复杂气息。

这里是与沈永昌书房那奢华地狱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冰冷的真相熔炉。

林一站在工作台前,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沉静如深潭,却又锐利如最精密的探针。

他面前,摆放着从沈府带回的关键物证:

1.沈永昌身上未完成的西装(左肩\/后背部分):

小心剪下带有异常拉伸痕迹的缝合区域,封装在特制培养皿中。

2.“天衣阁”顾青山的标准量体记录卡(沈永昌尺寸):

清晰记录着肩宽、胸围、背宽、袖长等精确数据(毫米级)。

3.同款进口羊毛呢面料样本(含金丝):从“天衣阁”紧急调取。

4.弯刀刀柄缠绕的金色丝线末端样本:连同发现的微型金属碎屑及微量粘稠油渍。

5.书房地毯上提取的金属碎屑。

6.书房温湿度记录(管家回忆:壁炉点燃,室温约25c,湿度约60%)。

1.尺寸之谜:毫米级的死亡陷阱

?精密测量:林一使用高精度游标卡尺(精度0.02)和光学投影仪,

对死者身上未完成西装的关键部位进行极其精细的测量。

?左肩宽:测量西装左肩缝线两端点距离。

?后背宽:测量后背中心缝合线两端点距离。

?袖笼深\/宽:测量袖笼弧线关键点。

?数据比对:将测量结果与顾青山提供的标准量体记录卡上的数据进行逐项比对。

?关键发现:左肩宽比记录窄了约1.5毫米,后背宽比记录窄了约2毫米!

袖笼尺寸也略有收缩,差异极其微小,肉眼几乎无法察觉,但在高精度仪器下暴露无遗!

?结论:死者身上的西装,在关键部位(肩、背)被刻意缝制得比实际尺寸偏小,

这意味着,当沈永昌穿上这件西装并保持量身姿态(双臂微张)时,

这些部位的面料和缝线将承受持续的、向内的张力!如同一个无形的、缓慢收紧的绞索!

2.布料实验:张力下的致命蠕变

?样本制备:林一将同款含金丝羊毛呢面料裁剪成标准试条(长条形、哑铃形)。

?基础性能测试:

?拉伸强度测试(万能材料试验机):测量面料在恒定拉力下断裂的极限强度(约45pa)。

?弹性模量测试:测量面料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杨氏模量约1.2Gpa)。

?摩擦系数测试(斜面法):测量面料与面料、面料与金属(模拟弯刀柄)之间的静摩擦和动摩擦系数(均较低)。

?环境模拟实验(核心突破):

?装置:林一设计了一个恒温恒湿环境箱(模拟书房壁炉环境:25°c,60%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