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租界霞飞路西段尽头,梧桐树的浓荫遮蔽了午后的阳光,投下斑驳而略显阴郁的光影。
一座由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带有明显哥特式尖顶和彩色玻璃窗的建筑,沉默地矗立在铁艺围栏之后。
高耸的黑色铸铁大门上方,悬挂着一个朴素的木质十字架,下方镶嵌着一行法文铜牌:
“SateEnfanceisérirdiee”(圣婴济慈堂)。
这里是上海滩知名的天主教慈善育婴机构,
收容着被遗弃的孤儿和无力抚养的婴孩,在公众眼中,是圣洁与慈悲的象征。
然而此刻,这座本该充满生命啼哭与希望微光的圣殿,却被一种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死寂所笼罩。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廉价肥皂、温热的奶腥气,以及一种更深层的、难以言喻的压抑气息。
那气息如同冰冷的蛛网,粘附在每一个角落,缠绕着每一个呼吸。
育婴堂主楼二层,最大的“天使之翼”育婴室内。
一排排漆成白色的木质婴儿床整齐排列,如同沉默的棺椁。
空气里本该是婴儿特有的奶香和啼哭声,此刻却被一种令人心悸的寂静取代。
只有偶尔几声微弱的、如同小猫般的抽噎,断断续续,更添凄凉。
几名穿着浆洗得雪白、但难掩疲惫的年轻护士(多为华人),
脚步放得极轻,脸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惊惶和难以掩饰的悲伤。
她们穿梭在婴儿床之间,动作机械地更换着尿布,喂着温水,
目光却不敢在那些小小的、安静得过分的身影上停留太久。
靠近窗户的一张婴儿床边,围站着三个人。
为首的是育婴堂的负责人,克洛蒂尔德嬷嬷(èreclotilde)。
她年约五十,身材高瘦,穿着一尘不染的黑色修女长袍,
头戴白色硬质修女帽,面容严肃而刻板,如同大理石雕刻而成。
她那双深陷的、如同寒潭般的蓝灰色眼睛,
此刻正平静地注视着婴儿床上那个小小的躯体。
那是一个约莫七八个月大的男婴,名叫“小石头”(育婴堂的编号名)。
他小小的身体已经僵硬,皮肤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青紫色,嘴唇发绀,双眼微睁,空洞地望着天花板。
他的嘴角还残留着一点奶渍,一只小手保持着微微蜷缩的姿态,仿佛在最后一刻还试图抓住什么。
克洛蒂尔德嬷嬷身后,站着两位同样穿着黑袍的资深修女(玛利亚修女和安妮修女),
她们低着头,双手交叠在身前,默默祈祷,脸上带着程式化的悲悯。
“愿主接纳这纯洁的灵魂,回归天堂的怀抱。”
克洛蒂尔德嬷嬷的声音低沉、平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如同在宣读一份冰冷的判决书,
“小石头…先天心脉孱弱,能坚持到今日,已是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