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话还没说完呢(1 / 2)

江风裹挟着微凉的湿气,吹拂着苏霓花白的鬓角。

她没有立刻回去,而是沿着江畔那条熟悉的步道,走向了昨天那个喧嚣与沉寂交织的中心——“拼凑之声塔”。

一夜之间,这里仿佛成了一座无声的纪念碑。

塔下,不知何时多出了一块低矮平整的石台,上面密密麻麻,整齐地摆放着上百支燃尽的蜡烛。

烛泪凝固成各种姿态,像一行行无字的遗言。

正是昨夜,那群少年用尽全力吹灭的那一茬。

苏霓的目光扫过,心头一阵微颤。

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印记。

有早起的市民,在石台边自发献上了一捧刚从郊野采来的雏菊,露水还挂在娇嫩的花瓣上。

更让她驻足的,是塔基周围的水泥地上,被孩子们用彩色粉笔画满的对话框。

稚嫩的笔触里,写满了最坦诚的恐惧与思念。

“我怕黑,爷爷。”

“妈妈,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

“对不起,我不该跟你吵架的。”

一个个对话框,像从沉默地底冒出的气泡,无声地呐喊着。

苏霓静静地站了很久,胸口那块曾被三十年岁月压得沉甸甸的巨石,此刻竟感到一丝轻盈。

她没有拿出手机拍照,也没有弯腰写下什么。

那些话,不属于她,她只是一个见证者。

最终,她俯下身,从一堆残烛中,小心翼翼地拾起一支已经折断了烛芯的,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回到疗养院的书桌前,夜色已深。

苏霓从书柜最深处,取出一个用防潮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硬壳文件夹。

打开它,一股陈旧纸张与墨水的味道扑面而来。

那是她珍藏了三十年的,当年那场改变了她一生的直播台本。

扉页上,她的照片还带着青春的锐气,只是眼神里藏着一丝不安。

她翻到空白的扉页,拧开钢笔,手腕沉稳,没有一丝颤抖。

在泛黄的纸张上,她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工整小楷,补上了那句当年被电流和混乱彻底打断的救场词:

“意外发生了,但我们还在直播——而你们,正在接下去。”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停顿了片刻,像是在与三十年前那个惊慌失措的自己对话。

然后,她轻轻合上了本子。

就在那一瞬间,窗外传来一阵清脆的孩童笑声,夹杂着风筝线轮飞速转动的嗡嗡声。

苏霓抬头望去,夜空中,一只巨大的蝴蝶风筝正迎风而上,那根牵引它的线,在万家灯火的映衬下,稳稳地握在一个奔跑的孩子手中。

几乎是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西北牧场,林晚正在收拾行装。

离开的前一夜,一个黝黑的牧童受当地青年所托,给她送来一个巴掌大的防水录音装置。

青年们有些不好意思,说这是她离开前,他们唯一能送的“特产”。

回到简陋的招待所,林晚按下了播放键。

没有预想中的歌声或话语,只有风声,纯粹而辽阔的风声,掠过草原,卷起沙粒。

偶尔,能听到羊群走动时蹄子踩过干草的窸窣声,和一声若有若无的,分不清是谁发出的轻叹。

那是整整一个月,“不说之地”静坐时段,被完整记录下来的环境音。

一片被言语掏空后,剩下的世界本身的声音。

按照她以往的习惯,这会是一份绝佳的年度总结素材,被命名、归档,成为她庞大声音数据库里又一个冰冷的标本。

但这一次,她犹豫了。

次日清晨,在人声鼎沸的机场,她没有走向行李托运处,反而拐进了一家书店。

她拿起一本厚厚的《民间歌谣集》,将那个小小的录音装置,悄悄塞进了书页的深处。

她没有留下姓名,只在随手撕下的一张便签上写道:

“别收集所有声音,有些该迷路。”

飞机进入平流层。

一名空乘在整理乘客落下的书报时,发现了这本厚重的歌谣集和里面夹着的“U盘”。

她以为是哪位乘客遗失的贵重物品,出于好意,她想通过播放内容来寻找失主。

她按下了播放键,并连接到了客舱的广播系统。

瞬间,整个机舱安静了下来。

没有音乐,没有播报,只有那来自西北草原的,浩瀚无垠的风声,和那一声声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吸与轻叹。

整整四十分钟,客舱里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无声的节奏。

人们从最初的错愕,渐渐变得平静。

一个抱着婴儿的年轻母亲,毫无征兆地落下泪来。

她没有哭出声,只是悄悄拿出自己的手机,按下了录音键,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对着手机话筒,也对着怀里的孩子轻声说:“宝宝,妈妈今天不怕了。”

京市,陆承安正在书房里整理旧物。

他翻出了一个落满灰尘的箱子,里面是苏霓早年主持节目的全部录像带合集。

标签都是苏霓亲手写的,字迹从一开始的工整秀气,到后来的龙飞凤舞,清晰地记录着她从一个“临时顶岗”的实习生,一步步成长为“王牌主播”的全过程。

他本打算将这些珍贵的资料转交给国家档案馆。

但在整理到最后一盒时,他停住了。

这盒录像带没有编号,也没有节目名称,只在侧面贴着一行早已褪色发黄的胶纸,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

“那天我没看镜头,我在找你。”

陆承安的心猛地一缩。

他记得那一天。

那是苏霓第一次临危受命,顶替生病的前辈主持那档黄金档节目。

而他,就在观众席的第一排,紧张得手心全是汗。

他从未想过,在那样高压的聚光灯下,她竟然……在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