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谁在听,谁就在场(2 / 2)

几周后,陆承安陪同苏霓参加一场公益论坛。

这是一场高级别的盛会,旨在探讨信息时代的沟通伦理。

当主持人用激昂的语调介绍陆承安,并将他誉为“沉默的先行者”时,会场的大屏幕上突然播放了一段经过精心修复的音频。

那是三十年前,苏霓临危受命主持那场直播事故时,观众席里传来的一声并不清晰的呐喊——“别急着立法!”

正是陆承安的声音。

三十年的岁月为这句话镀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全场掌声雷动,主持人更是将其称为“一个时代的箴言”。

聚光灯下,陆承安缓缓起身,向四周致意。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发表一番感言时,他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他走到讲台边,伸手关掉了大屏幕和主音响的开关。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的微弱嗡鸣。

然后,他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一台老旧的、边角磨损的半导体收音机,轻轻放在讲台上。

“真正的倾听,”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安静的会场,“是从关掉扩音器开始的。”

他没有再解释那句“箴言”,而是转向观众席:“现在,我需要五个五分钟,和五段未曾说完的话。”他邀请现场任意五位听众上台,分享一段他们一直想说却没机会说出口的故事。

全程不录像,不录音,不留任何文字记录。

那一刻,整个会场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树洞。

第一个上台的,是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他用颤抖的声音,向二十年前被他误解的父亲道歉。

第二个,是一个年轻女孩,她讲述了自己与抑郁症抗争却不敢告诉家人的痛苦……灯光暗了下来,只有讲台上那台老旧的收音机,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静静地陪伴着那些迟来的心声。

这场“事故”般的分享会,成了林晚下一篇深度报道的灵感。

她在北方一座工业城市暗访时,发现一家开在老城区的书店,其最深的角落里设有一面“遗言墙”。

任何人都可以用店家提供的便签,写下那些不敢当面说、或再也无法说出口的话,然后贴在墙上。

每周日午夜,店员会把所有便签取下,统一焚烧。

这个小小的仪式,成了许多城市边缘人隐秘的慰藉。

然而,它很快就被消防部门以“存在安全隐患”为由,责令拆除。

书店老板愁眉不展,许多老顾客扼腕叹息。

林晚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去替书店申辩,更没有发动舆论施压。

她只是在那个周日的深夜,陪着店主烧掉了最后一批“遗言”。

看着那跳动的火光和飞舞的灰烬,她对店主说:“墙没了,但话还在。”

第二天,书店原来的“遗言墙”位置,出现了一排排精致的小玻璃瓶,旁边立着一块木牌,写着“灰烬交换盒”。

那些烧尽后的纸灰被小心地分装进小小的布袋里,供人免费领取。

木牌上写着一行小字:“带走别人的灰,就说得出自己的话。”

这个看似诡异的举动,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首日,所有灰烬袋就被领空了。

一个空的玻璃瓶里,塞进了一张新的纸条,上面写着:“我不知道我带走了谁的秘密,但我终于有勇气回家,面对一切。谢谢你,陌生的朋友。哦对了,我把妈妈迟到三十年的那句‘对不起’,也一起带回家了。”

当林晚把这个故事告诉苏霓时,一场新的暴雨正再次席卷江畔。

那座由民众自发建立的“声音接力角”,在洪峰中再次受损。

这一次,话筒被彻底冲断,只剩下一截扭曲的金属杆。

应急部门评估后,认为此处地质不稳,隐患太大,准备永久撤除这套设备。

然而,当工程队赶到时,却被一群孩子拦住了。

他们大的不过十几岁,小的还流着鼻涕。

他们身后,是一堆“破烂”——从家里翻出来的旧话筒、废弃的麦克风零件、录音机里的磁头,甚至还有玩具对讲机。

孩子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原址上重新搭建。

他们用铁丝捆绑,用胶带缠绕,把所有能发声、能拾音的零件,一点点拼凑起来。

一座歪歪扭扭、却充满生命力的“拼凑之声塔”在风雨中逐渐成形。

林晚出差路过此地,看到这番景象,默默停下了车。

她从后备箱里翻出一个尘封已久的箱子,取出自己当年做实习记者时用的第一台鹅颈麦克风,郑重地交给了那群孩子。

一个男孩接过麦克风,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它固定在了塔的顶端。

当晚,雨势渐小。

苏霓站在远处自家公寓的阳台上,能清晰地望见江畔那片灯火通明的施工现场。

孩子们还在忙碌,一些大人也加入了进来。

她转身,对身旁的陆承安轻声说:“你看,他们不再等我们修好了。”

话音刚落,天际划过一道巨大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夜空。

那道刺目的白光精准地打在那座“拼凑之声塔”的塔顶,照亮了那只来自林晚、微微晃动的鹅颈麦拾音头。

在那一刹那,它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像一只警觉的耳朵,在风雨后的寂静中,静静等待着下一句开启。

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这场风暴后找到了自己喧嚣或宁静的表达方式,沸腾而又鲜活。

然而,陆承安却知道,有些声音,从不靠风暴来传递。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那间养老院,飘向了那份被他复印的值班日志。

他向世界偿还了一场倾听的债,但他隐隐觉得,有些最微弱的回响,绕过了所有人,正循着一条看不见的轨迹,朝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