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澜的瞳孔骤然收缩,指尖悬在半空,连呼吸都忘了。
连续三个不眠之夜,七十二小时的高度戒备,她像一个孤独的哨兵,死死盯防着这串来自号“沉默对话”档案的原始盘带波形图,那是三十年前,一位名叫陈素芬的母亲在绝望中录下的,关于她五岁女儿苏霓失踪前的一切记忆。
许文澜的目光如鹰隼般锁定了音频频谱中的一个特定片段——那首失传的儿歌,《小麻雀》。
“小麻雀,别慌张,飞过墙头摘榆钱……”
就是这里!
许文澜将两段波形并列,心脏狂跳。
那段幽灵般的童声哼唱,与陈素芬记忆中女儿所唱的旋律,在“摘榆钱”三个字的拖音拐点上,呈现出近乎完美的重合!
仿佛是同一个灵魂在三十年的时空两端,发出了同频的回响。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她脑海中炸开。
她没有按照规程立刻上报,而是将自己反锁在物理隔离的分析室里。
她要做一个更大胆的尝试。
她绕开了所有现代化的数字降噪算法,转而调出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程序——一套复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模拟磁带偏磁校准工艺的算法。
在那个年代,为了从磨损严重的老磁带中榨取最后一点信息,工程师们会用这种近乎玄学的方法,去捕捉那些被背景噪音彻底掩埋的“声音鬼影”。
她将那段从9。
就在那段熟悉的、空灵的旋律中,一个稚嫩的童声,带着几分梦呓般的腔调,突然轻轻地接唱了一句:“……摘榆钱,喂阿妈。”
林晚猛地从椅子上站起!
这句歌词,正是那首《小麻雀》的下一句!
她立刻对音频文件进行溯源分析,Ip地址指向广西一个偏远的壮族村寨。
她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一个让她脊背发凉的事实浮出水面:该村小学,三年前曾接收过一批来自“回声教室”公益项目的捐赠设备。
林晚的指尖冰冷,她颤抖着调出当年的捐赠记录,目光死死锁定在一台设备的编号上。
RE1407。
这个编号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在她的记忆深处。
那是多年前一场矿难救援结束后,她亲手从废墟旁清理出来,重新格式化、打包,然后亲自发放给支教志愿者的那一批录音蛋中的一个。
某种横跨了地域、时间与技术的记忆“回响链”,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已经悄然形成了闭环。
清明时节,苏霓独自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
母亲的坟茔上已长出青翠的新草。
她久久伫立,风吹动衣角,像是无声的呜咽。
她从随身的小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泛着暗哑光泽的黄铜纽扣,轻轻放在了墓碑前那块最干净的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