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静音区响了第一声(2 / 2)

录音结束,苏霓早已泪流满面。

她没有擦眼泪,而是直接抓起内部通讯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语气下令:“林晚,立即启动‘回声寻踪’子项目!所有S系列关联录音,凡是涉及失踪、送养、离异等议题,立刻同步推送给全国所有公益寻亲平台,进行脱敏处理后,供数据匹配使用!”

命令下达,整个记忆馆高速运转起来。

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这些承载着巨大创伤的记忆,一旦公之于众,带来的会是重逢的喜悦,还是二次伤害的噩梦?

关键时刻,陆承安介入了。

这位记忆馆的首席法律顾问,连夜起草了一份长达三十页的《创伤记忆公共化伦理准则》。

他用最冷静的笔触,为最炽热的情感划定了安全的边界。

“唤醒过去,不是为了暴露伤疤,而是为了创造和解的机会。”

准则中,他特别规定:任何S系列信息用于寻亲匹配,必须经过当事双方的律师代表共同确认知情同意;若其中一方已经故去,则需要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联合签署授权书。

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缓冲倾听期”制度——在正式确认前,信息接收方可以在一个受保护的虚拟空间内,先行试听经过技术处理的录音片段,以避免突如其来的情绪冲击。

在条款的空白处,陆承安用钢笔写下了一行批注:“法律要做的,是给勇气铺一条安全的路。”

三个月后,“回声寻踪”项目迎来了第一例成功匹配。

一位在深圳打工的中年男子,通过S037号录音中的一个童年昵称,确认自己就是四十年前棉纺厂那名走失女童的哥哥。

在记忆馆特设的回应录音室里,这个饱经风霜的男人对着麦克风,泣不成声:“姐,咱妈……咱妈临走前,还在给你织那件你小时候最喜欢的红毛衣……她说,怕你回来的时候,会冷……”

这段回应被迅速编辑整理,生成了新的记忆编号:9的档案状态,无声无息地从“待机”跳转为两个鲜红的字——

正在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