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你听,春天在敲门(2 / 2)

这个提议,瞬间将潜在的文化输出风险,转化为一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文明对话。

苏霓

与此同时,技术组的许文澜,这位永远顶着黑眼圈的天才程序员,已经不声不响地完成了一次技术奇迹。

她针对东南亚地区网络不稳、硬件落后的现状,通宵达旦,开发出了一套“低带宽适配版”的记忆采集工具包。

这个工具包可以在近乎离线的环境下运行,支持超过十种东南亚方言的模糊语音识别,甚至允许使用者用手绘的方式在屏幕上画出家族迁徙的时间轴。

在技术演示现场,一名随团来访的柬埔寨年轻技术员受邀试用。

他对着一个老旧的平板,用高棉语讲述了一段关于祖母在稻田里躲避战火的故事。

当系统自动将他的语音转化为文字,并根据他的手绘线条生成一份可视化的“记忆地图”时,这个年轻人的眼眶红了。

他激动地抓住许文澜的手,语无伦次地说:“天啊……我们的乡村教师……他们终于不用再靠纸和笔,一点点去记录那些快要消失在风里的故事了!这……这就是我们需要的!”

回国后不到一周,这位技术员便向苏霓团队发来邮件,他们已迅速组建了本地化团队,并为他们的项目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稻穗计划”。

然而,当苏霓团队开始筹备第一批海外培训讲师时,负责培训体系的赵小芸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

她推掉了所有专家和教授,反而从浩如烟海的记忆库中,调出了三个特殊的档案。

“教别人怎么倾听的人,必须是先被真正倾听过的人。”赵小芸的理由简单而坚定。

她推荐的三位“前记忆委员”中,赫然包括了0。

在标签栏里,她沉思良久,最终敲下了五个字:“光的传递者”。

送别代表团的当晚,喧嚣散尽,苏霓没有回家,而是独自驱车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试点中学。

夜色下,校园里那棵巨大的银杏树静静伫立,十年光阴,它已枝繁叶茂。

树下,不知何时建起了一座小小的、玻璃外墙的微型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十年来最动人的口述史片段精选。

她驻足片刻,正准备转身离去,眼角的余光却瞥见树根处有两个小小的身影。

是两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正蹲在地上,用粉笔认真地在石砖上描摹着刻在那里的两个字——记得。

年幼一些的那个女孩仰起头,奶声奶气地问:“姐姐,我们一遍遍地写,要是以后还是没有人来看,怎么办呢?”

年长一些的女孩没有停下手中的粉笔,头也不抬地回答:“那我们就去教更小的小孩写。我们教他们,他们再教他们的弟弟妹妹。”

苏霓的心,被这稚嫩而坚定的回答轻轻撞了一下。

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默默地转身,在夜色中悄然离去。

这一刻,她比任何时候都确信,这颗种子,已经拥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

坐进车里,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陆承安发来的一张照片。

照片里,是他办公室的书桌一角。

一只从柬埔寨带回的、古朴的陶罐里,斜插着一截刚从银杏树上剪下的枝条。

枝条的顶端,一片娇嫩的黄绿色新芽,正迎着灯光,努力绽放。

苏霓的嘴角,终于漾起一丝疲惫而满足的微笑。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室里洒下斑驳的光影。

苏霓泡了一杯热茶,开始翻阅堆积在桌上的地方教育简报,这已是她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

她的指尖在纸页上平稳地划过,一行,又一行。

当她的指尖划过一条来自中部某县城的报告时,动作倏地一顿。

她的瞳孔,微微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