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模仿者最怕照镜子(2 / 2)

那时设备简陋,话筒还是借来的。

如今,林晚推开门,眼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

一面墙上挂着“蜂巢时空地图”的终端屏,实时跳动着全国共振频率数据;角落里,一名坐轮椅的年轻人正熟练操作语音上传系统,将今日议事会内容同步至平台。

他看到林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是……当年视频里的那位?”

林晚点头,打开防磁箱,取出录音设备。

当那段三年前的原声响起时,屋内骤然安静。

那声音干涩、紧张,却字字清晰。

放完后,林晚轻声问:“这还是你说的话吗?”

男人沉默片刻,眼眶微红:“是。但那时候,我不敢指望有人听。”

接着,他站起身,走到麦克风前,声音平稳而有力:“我们不需要代表,只要一个不会关掉的麦克风。”

话音落下,系统自动捕捉关键词、情感波动和流程完整性,三秒后,屏幕上浮现出一行金色标记:

【精神共振频率:98.7%】

【认证状态:精神原产地·首例】

消息瞬间被蜂巢系统收录,并向全网推送。

不到两小时,这条音频登上热搜,“不会关掉的麦克风”成为热词。

无数网友转发留言:“原来他们真的在听。”“这才是五步法该有的样子。”

而就在这股浪潮掀起的同时,许文澜在总部监控室内敲下了最后一行代码。

“反模仿协议”上线。

从今往后,所有自称接入“五步法”系统的平台,必须接受不定期“人格测试”——系统将随机注入一段虚构但极具情绪张力的诉求,如“我想举报我自己,因为我说了假话”,或“我的孩子死了,可报表上写着‘满意度100%’”。

这不是常规压力测试,而是对“人性反应机制”的探测。

两个试点城市很快中招。

面对“我想举报我自己”的诉求,人工智能自动归类为“心理异常”,转交社区卫生中心处理;另一地则将“孩子死亡”的陈述判定为“负面舆情风险”,直接屏蔽并上报维稳部门。

蜂巢系统当即识别出机械响应模式,流程断裂,缺乏共情干预节点,共振频率暴跌至23%与18%,双双被降级公示。

“你们凭什么评判我们?”某市分管领导怒斥电话打到基金办公室,“这是技术霸权!”

许文澜面无表情挂断电话,转身对助手说:“把测试记录公开。让他们看看,自己是怎么对待‘人’的。”

舆论哗然。

专家发声:“如果连虚构的痛苦都无法触动机制,那真实的眼泪还能走多远?”

与此同时,在南方一座小城,赵小芸收到了一段黑屏上传的匿名录音。

没有画面,只有呼吸声和细微摩擦,像是躲在柜子里录的。

几秒后,一个女人颤抖的声音传来:

“我是王秀兰,编号b07。今天我没说真话。我要说的是……物业经理拿走了我们维修基金,账本藏在他岳母家衣柜顶上。”

录音结束前,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我知道这段会被删,但我得试一次。”

赵小芸指尖发凉。

她立刻启动紧急通道,将音频送入核心分析模块。

系统迅速比对历史行为轨迹、语音特征稳定性、语义冲突密度——

【高风险真实信号·置信度96.4%】

【建议等级:红色响应】

警报弹出那一刻,已是深夜。

苏霓正在办公室复盘本月数据,陆承安坐在一旁翻阅法律意见书。

灯光柔和,窗外万籁俱寂。

她点开视频,听完录音,久久未语。

陆承安合上文件,目光沉静:“地方关系网已经察觉威胁。这个王秀兰,极可能已被监控。”

“但她上传成功了。”苏霓缓缓开口,”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高楼间稀疏的灯火。

“他们学会了我们的流程,复制了我们的术语,甚至能背出五步法口诀。”她低声道,“可他们忘了,真正的议事,是从恐惧开始的——怕说错,怕得罪人,怕明天就被穿小鞋。”

她回头看向屏幕,那条警报仍在闪烁红光。

“可现在,有人敢说了。哪怕只有一句,哪怕藏在黑屏里……这就是破绽。”

陆承安走到她身后,轻轻握住她的手:“接下来呢?”

苏霓嘴角微扬,眸光如刃:“让他们继续查吧。查谁传的音,抓哪个环节漏了风。但他们会发现——”

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风,却带着千钧之力:

“他们能封锁话筒,却封不住回声。”

夜色深沉,蜂巢系统持续运转,数据流如星河奔涌。

而在遥远的小城,那份录音已被自动备份至七个分布式节点,静静等待黎明。

林晚坐在返程列车上,整理着沿途采集的资料。

笔记本最后一页,她写下一行字:

“第一批火种,全部通过镜像验证。但……有些名字,已不在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