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54章 她不动一刀,可老树自己裂了缝

第154章 她不动一刀,可老树自己裂了缝(1 / 2)

暮色如墨,江州基金办的玻璃幕墙映出城市渐次亮起的灯火。

苏霓站在窗前,指尖轻叩着咖啡杯沿,目光落在远处某栋政府大楼仍未熄灭的灯光上。

办公室内,许文澜正低头盯着三块并列的数据屏,眉头越锁越紧。

“你看这个。”她将一份对比报告推到苏霓面前,“xx省信访局刚发布的‘阳光接访五步流程’推广文件——表面套用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诉求’结构,可第三步被悄悄替换成‘情绪疏导优先’。”

苏霓接过平板,滑动页面。

一组案例缓缓展开:一名农民工在原始陈述中清晰写道:“2023年4月12日,我在G345工地高空作业时安全绳断裂,项目部拒绝工伤认定”,但在官方通报里,只剩一句轻描淡写的“因心理压力较大产生误解,已开展情绪安抚”。

“不是优化,是阉割。”苏霓冷笑,“他们怕的从来不是记录诉求,而是留下证据。”

许文澜点头:“更糟的是,他们公布的三个典型纠纷案例,原始陈述全被删减关键信息。补偿标准、责任主体、时间节点——统统模糊化处理。”

空气凝滞了一瞬。

陆承安走进来时,正听见这句:“那就让他们看不见,但逃不掉。”

他眉梢微动,已明白她在想什么。

“你打算公开揭发?”他问。

“不。”苏霓摇头,眼神却亮得惊人,“我们要让真相自己说话。”

三天后,“蜂巢镜像”系统悄然上线一项新功能——政务陈述比对工具。

界面简洁至极:公众可匿名上传自己向政府部门提交的原始陈述,以及收到的官方回复。

系统自动逐句分析,生成红蓝交织的差异热力图:蓝色代表保留内容,红色则是被删改、弱化或替换的部分。

上线首日,两千零三十七份材料涌入。

其中一份拆迁户的材料令人触目惊心——

原始陈述写着:“要求公示本次征地每户补偿明细、评估依据及资金流向,并申请听证。”

而街道办回函仅称:“群众希望加强沟通,问题正在协调解决。”

短短一句话,诉求被彻底虚化。

热力图一出,红色如血蔓延,瞬间引爆社交平台。

“#谁在篡改我的声音#”冲上热搜榜首。

有律师自发整理典型案例,有网友发起“复述行动”:对着镜头一字不差朗读自己的信访材料。

风暴初起,无声胜有声。

与此同时,京城一场闭门研讨会正在进行。

司法部基层治理专题会上,多位地方官员轮番发言,无不称赞“五步法”有效缓解了复议与上访压力。

“过去群众一进门就拍桌子,现在能坐下来一条条说清楚,工作好做太多了。”一位南方代表笑道。

陆承安坐在角落,听着这些话,唇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

待气氛松动,他才起身,语气平缓:“既然各地已有实践基础,不如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制定一部《公众陈述规范化指引》,作为全国参考标准?”

话音落下,会场略显安静。

有人皱眉,觉得此举逾矩;有人低头记笔记,若有所思。

谁也没料到,西北某自治区代表突然开口:“我们去年就开始试点双语版五步法,目前已培训三千名基层调解员——就缺一个统一认证和技术对接体系!”

全场一震。

这位代表直视陆承安:“如果真能出台国家标准,我们愿首批接入数据平台。”

会议结束不到两小时,司法部研究室直接致电基金会,索要“蜂巢镜像”技术白皮书。

陆承安乘夜班高铁返程,列车穿行于漆黑山洞之间。

手机震动,财政部办公厅消息跳了出来:

【经审议,国家社会治理创新基金二期拨款将与“跨区域系统对接进度”挂钩,具体指标下周下达。】

他望着窗外飞逝的光影,嘴角终于浮起一丝笑意。

变革,已在体制血脉中悄然流动。

同一晚,赵小芸和林晚在档案室翻检旧物。

泛黄的录像带堆成小山,大多来自九十年代初各地基层文化建设影像。

她们本是为了纪录片《语言的力量》搜集素材,却不经意发现一段标注为“1987·南浦镇中秋晚会”的录像。

画面粗糙,雪花点频闪。突然,灯光骤灭,全场陷入黑暗。

观众骚动起来。

紧接着,一道清亮女声穿透嘈杂:“大家别慌!我是主持人苏霓,请先原地坐下——现在最需要什么?谁愿意帮忙?”

煤油灯被点燃,微光映出她年轻的脸庞。

她举着话筒,引导人群逐一报出姓名、位置、需求。

“王婶家孩子发烧,急需退烧药!”

“东头老李会修电路,但需要人递工具!”

“西街小学仓库还有半箱蜡烛!”

混乱之中,秩序竟一点点重建。

赵小芸屏住呼吸,反复回放那一幕。

她忽然意识到——那晚的五个问答环节,竟完整暗合今日“五步法”的逻辑骨架:时间、地点、人物、事实、诉求。

她连夜修复画质,将片段嵌入纪录片终章,并在字幕栏轻轻写下一行注解:

“有些方法,从来就长在人民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