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致命的狙击,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更快、更狠。
几乎就在会员费总额突破十万大关的那个午夜,互联网的阴暗角落里,数个帖子如雨后毒蕈般悄然冒头。
“惊天大瓜!苏霓的《破晓》节目,是不是新型传销?”
“十块钱买个名字上墙?这不就是收割老年人情怀税吗?我奶奶的养老金都想投进去了!”
帖子内容极具煽动性,将“会员制”曲解为“拉人头”,把“情感共鸣”污蔑为“精神控制”,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精心策划的恶意。
更致命的是,一张打了厚重马赛克的匿名截图被顶上了热评——截图显示,一个名为“声浪文化”的公司账户,在短时间内有大量小额资金涌入,流水异常。
“查查这个声浪文化!法人是不是苏霓!”
“肯定是空壳公司,准备卷款跑路了!”
舆论的狂潮瞬间被掀起。
高敏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团队里年轻的成员们第一次见到这种阵仗,看着手机上不断弹出的谩骂和质疑,脸色煞白。
“霓姐,要不要先关掉评论区?或者找人把帖子删了?”高敏冲进办公室,声音里满是焦灼。
苏霓正盯着电脑屏幕,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她没有看那些恶毒的揣测,而是在飞速浏览着后台的每一笔入账记录。
她抬起头,摇了摇头,语气却是不容置喙的坚定:“不删。删了,就等于心虚。”
她转向高敏,目光如炬:“你现在立刻带人,把我们从筹备第一天开始的所有收支明细全部整理出来,做成表格。记住,是所有!大到场地改造,小到买一瓶矿泉水,每一笔都要有发票扫描件作为附件。我要让所有人看看,他们的十块钱,到底去了哪里。”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立刻行动起来。
恐慌被忙碌驱散,质疑被绝对的坦诚所对抗。
那一夜,小剧场的灯光彻夜未熄。
次日清晨六点整,《破晓》官方公众号准时推送了一篇名为《第一周财务白皮书》的文章。
标题更是嚣张得近乎挑衅:“你不信我,就来看账。”
没有一句辩解,没有半句煽情。
点开文章,就是一张张清晰到令人发指的财务明细表。
场地改造总支出:8,720元(附明细:墙体粉刷材料费、电路改造人工费……)。
灯光音响设备租赁费:12,500元(附合同扫描件及租赁公司资质)。
第一周核心团队成员补贴:每人800元,共计4,800元(附成员签字确认单)。
连高敏昨晚为大家点的夜宵外卖,那128元的账单都附在了“行政开支”的末尾。
这篇文章仿佛一颗重磅炸弹,在刚刚苏醒的舆论场里炸开了花。
那些昨夜还在狂欢的质疑者们,瞬间哑火。
普通网友们则被这种硬核到不留一丝情面的公开方式彻底震撼了。
“我靠……这是我见过最狠的公关,直接把底裤都亮出来了。”
“连一瓶矿泉水的发票都有?这要是作假,成本也太高了吧?”
“黑子们出来走两步?脸疼不疼?”
就在舆论开始反转之际,陆承安的电话打了过来。
“做得很好,但还不够。”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要建立信任,光靠一次自证是不够的,你需要一个长效机制。”
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增设独立的第三方监督。
不等苏霓回应,陆承安已经行动了起来。
他动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市会计师协会,从中邀请了两名从业超过二十年、在业内德高望重的资深会计师,义务担任《破晓》项目的特邀审计员。
从即日起,每一笔超过五千元的大额支出,都必须有这两位审计员的签字确认单,并实时上传至公众号的公示系统。
不仅如此,陆承安还为《破晓》的会员系统设计了一个“动态回报看板”。
这个看板与会员增长数实时挂钩:每当会员数量达到一个新的整千关口,系统就会自动解锁一段独家花絮视频。
当会员数冲破三千时,放出的是舞台搭建的延时摄影;五千人时,是苏霓和团队熬夜改稿的侧拍。
而当会员人数势如破竹地冲破八千大关时,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被准时释放。
视频的主角,是一位年过半百的电焊工。
他面对镜头,有些拘谨地搓着手,展示着一张微微泛黄的个体户营业执照,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这是我三十年前拿到的第一张执照。那时候我就想,我一个拿焊枪的,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今天,我的故事也能被人听见,也能上电视……”
视频不长,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观众的心上。
评论区瞬间被引爆。
“这比他妈的任何电视剧都动人!我一个大男人看哭了!”
“冲!兄弟姐妹们!为了让更多这样的故事被看见,十块钱算什么!”
“会员+1,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想给那个焊工大爷点赞!”
质疑的阴霾被彻底驱散,取而代de是更为狂热的支持。
而另一边,方建业,这位百货公司的老总,也带着自己的市场团队,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小剧场。
他没有提前打招呼,像个普通访客一样在剧场里转悠。
当他看到墙上那面巨大的、贴满了每日账目更新的公示栏时,他脸上的商业化微笑逐渐凝固了。
他本以为这只是苏霓的又一个营销噱头,可当他凑近了看,发现上面连办公室区域和剧场区域的电费,都按照使用时长和面积,用公式清晰地分摊计算时,他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你们……是真把这事儿当成一个事业在做。”方建业走到正在指挥现场的苏霓面前,由衷地感叹道。
他当场拍板,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追加十万元的广告置换额度。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想法:“在我的百货商场中庭,给你们设立一个‘破晓角’。把那些观众投稿的故事卡片陈列出来,让每一个来逛商场的消费者,都能边走边看。苏总,这才是活的品牌,有血有肉的故事,比任何广告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