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在中州城外的流民越来越多,短短几天时间,数量便达到了数万之众。
他们缺食少粮,处境愈发艰难。
城中的一些百姓见状,心生怜悯,偶尔会趁着守卫不注意,偷偷从城墙上放下一些食物和水,或者从城门的缝隙中递出去,分给城外的流民。
可这些食物和水对于数万流民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让极少数人暂时缓解饥饿。
许多流民因为长时间没有食物,身体虚弱不堪,抵抗力急剧下降,不少老人和孩子更是直接病倒在地,发起高烧,咳嗽不止,却无药可医。
城门外的空地上,到处都是病倒的流民,他们蜷缩在简陋的棚屋角落,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哀鸿遍野。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绝望、悲伤的气息,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腐朽气味,让人望之不忍,闻之欲呕。
消息很快便通过宫中的眼线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皇帝得知城外聚集了数万流民,处境凄惨,心中十分忧虑。
他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他深知,流民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危及数万百姓的性命,更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动乱,甚至爆发疫病,一旦局势失控,必将动摇北陈的统治根基。
想到这里,皇帝的心中愈发沉重,他知道,必须尽快想出对策,解决眼前的危机。
次日清晨,早朝钟声准时响起。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依次进入大殿,恭敬立于殿中,等候皇帝上朝。
皇帝神色凝重地走上龙椅坐下,目光扫过百官,缓缓开口,声音带着沉重。
“众爱卿,今日早朝,有一事需共同商议。近日,南方水灾、北方旱灾,天灾不断,致使天下流民四起,如今已有数万流民聚集在中州城外,缺食少粮,处境艰难。此事关乎百姓生计,也关乎我北陈的安稳,不知众卿有何看法?”
皇帝话音刚落,户部尚书周大人便上前一步,躬身奏道。
“陛下,臣启奏。据臣所知,此次流民数量众多,仅中州城外便已聚集近五万流民。这些流民大多来自受灾严重的南方和北方各州,他们一路忍饥挨饿,如今断粮多日,不少人已病倒在地,若再不救助,恐引发大规模疫病,后果不堪设想啊!”
周大人的话让殿内气氛愈发凝重,百官们纷纷低声议论,脸上满是担忧。
皇帝眉头紧锁,沉声道。
“周爱卿所言极是。流民问题刻不容缓,若不尽快想出对策,后果不堪设想。众爱卿,你们有何良策,尽管说来。”
一位官员率先上前奏道。
“陛下,臣以为,流民聚集在中州城外,恐对都城安稳造成威胁。不如派遣军队,将这些流民驱散,让他们前往其他未受灾的州府,以缓解中州的压力。”
此语一出,立刻遭到其他官员反对。
一位文官反驳道。
“不可!流民本就处境艰难,若再驱赶,无疑是雪上加霜,只会让他们更加绝望,恐激起民变!”
另一位官员也说道。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解决流民的温饱问题。可如今国库空虚,各地粮仓也因灾荒所剩无几,想要大规模救助流民,实在困难重重。”
就在百官争论不休时,站在前列的漼太傅缓缓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皇帝见是漼太傅,语气缓和几分。
“漼太傅有话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