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353章 练习册里的圆圈

第353章 练习册里的圆圈(1 / 2)

社区活动中心的玻璃展柜擦得锃亮,林野蹲在地上调整最后一张说明卡时,膝盖碰到了桌角。

她揉着发疼的部位直起身,目光扫过展柜里那本练习册——封皮边缘已经起毛,内页却被塑封得平平整整,每一页的圆圈都像凝固的波纹。

"需要帮忙搬投影仪吗?"江予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提着黑色设备箱,浅灰色毛衣袖口沾了点粉笔灰,是今早帮她布置展板时蹭的。

林野回头,看见他眼里的关切,忽然想起昨晚自己对着练习册发呆到凌晨三点,是他悄悄煮了姜茶,杯底压着张便签:"别怕,你不是在展览伤口,是在找出口。"

"不用,"她指了指墙角的小推车,"设备都摆好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口,那里的荆棘纹身这两天淡了许多,像被温水泡开的墨线。

这是好迹象,心理咨询师说过,当她开始主动构建联结而非独自吞咽痛苦时,身体记忆会跟着松动。

上午九点,社区工作坊准时开放。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穿绛红色毛衣的老太太,她扶着老花镜凑近展柜,嘴唇动了动,转身问志愿者:"能写字吗?"林野站在侧面的观察区,看着老人在留言本上写:"我闺女嫁去深圳那年,我每天在日历上画圈,画满三百六十五个,她就回来了。"字迹歪歪扭扭,末尾的句号洇开小片墨迹,像朵没开好的花。

中午时分,留言本已经翻了三页。

有年轻女孩写:"爸爸去世前说不出话,可他捏我手的力度,三长两短,是'别怕'。"有中年男人用便利贴贴了张照片——褪色的搪瓷缸,缸沿有圈茶渍:"我妈总说'喝茶败火',可我知道她是怕我加班饿肚子。"林野的喉咙发紧,她想起周慧敏那本压在粉笔盒下的便签,"野儿今天生日,记得买草莓蛋糕"的字迹,原来也是某种说不出口的圈。

第三天下午,变化发生了。

穿米色风衣的女人又来了,这次她没带笔,而是从包里掏出盒水彩,在空白页上涂了片淡蓝色——和周慧敏染蓝的指尖一个颜色。

接着是个戴鸭舌帽的男孩,用铅笔在纸角画了串连起来的星星,每颗星芒都指向同一个圆心。

快闭馆时,头发全白的老爷爷攥着张皱巴巴的药方,轻轻贴在纸页上:"我老伴儿最后半年说不出话,可她总用指甲在我手背上划圈,后来才知道,那是药方上'每日三次'的意思。"

林野蹲在工作台前整理这些"非语言表达",纸张上的圆圈、色块、压痕在暖光下泛着温柔的毛边。

江予安凑过来看,指尖点了点那张药方:"你看,这些图案的闭合度、重复频率,和你母亲的练习册惊人相似。"他推了推眼镜,"心理学里叫'具身记忆',当语言失效时,身体会用最原始的动作储存情感——画圈是最典型的,像在给说不出口的爱盖个章。"

林野的呼吸顿了顿。

她想起周慧敏退休前总在深夜批改作业,台灯的光漏进她的房间,照见墙上晃动的影子——那影子的手总在动,一起一落,像在画圈。

原来不是她记错了,是母亲的焦虑早就在笔尖游走,而她的身体,早在十二岁那年被"冻馒头"般的手掌打疼时,就学会了用心跳、用疼痛去"听"。

第四天清晨,林野到活动中心时,门口的绿萝叶子上还沾着露水。

她刚推开玻璃门,就听见熟悉的沙沙声——周慧敏背对着她坐在书写台前,蓝粉笔在新册子上移动,手腕抖得厉害,却固执地把每个圈画得尽量圆。

老人的灰毛衣下摆沾了粉笔灰,脚边放着她常背的黑布包,拉链没拉严,露出半截毛线团——是林野去年冬天落在家里的围巾,周慧敏总说要帮她补。

"需要制止吗?"志愿者小陆轻声问,手已经搭在老人肩头。

林野迅速摇头,从包里摸出微型录音笔放在桌角。

她看着母亲的手指:指节因为常年握粉笔有些变形,指甲盖泛着淡淡的蓝,和练习册上的圆圈颜色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