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213章 总闸会回头

第213章 总闸会回头(1 / 2)

林野坐在工作室的旧木桌前,窗外天色灰蒙,晨雾还未散尽。

电脑屏幕亮着,“信灯计划”报名页面的数字已经跳到了837——远超他们最初预估的百人规模。

消息传开后,市电力公司竟主动联系,提出捐赠一批退役变压器,改造成街角艺术灯箱,用于安置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话”。

这本该是喜讯,可她盯着邮件,指尖却微微发凉。

“太容易了。”她低声说,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提醒谁。

江予安站在她身后,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蜂蜜水。

“不是太容易,是终于有人听见了。”他声音平稳,带着一贯的克制,“你写《荆棘摇篮》的时候,也没想过会有人回复吧?可现在呢?”

林野没接话。

她当然知道有人回应过——评论区里那些深夜留言,一句句“我也这样长大”,曾让她躲在被子里哭到窒息。

但她更清楚,当痛苦变成公共仪式,就可能被稀释、被消费、被包装成某种温柔的景观。

她不想让“信灯”沦为都市情绪的装饰品。

每一盏灯都该有心跳,有烧灼过的痕迹,有无法修复却仍想照亮的执念。

“怎么保证?”她终于开口,目光落在桌上那份打印出来的报名表堆上,“怎么知道他们是真想点灯,而不是来打卡拍照?”

江予安沉默片刻,蹲下身与她平视。

“让‘守灯人’自己设计。”他说,“不是交钱、领灯、走人。而是让他们亲手参与——从电路到文字,从外壳到光色。只有真正修过坏掉的光的人,才懂什么叫‘修不好的光’。”

林野心头一震。

这个词击中了她。

修不好的光——就像她童年那盏总接触不良的台灯,父亲修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索性换新的;也像母亲周慧敏眼里的光,早年锐利如刀,后来只剩下焦躁的闪烁;更像她自己的心口,那片荆棘纹身,每逢雨季便隐隐作痛,提醒她有些伤,永远结不了痂。

可如果……能让这些人把自己的痛,铸进一盏灯里呢?

她动心了。但念头刚起,又沉下去。

父亲会同意吗?

林国栋向来沉默,甚至近乎封闭。

他一生都在配电房和居民楼间穿行,修理别人看不见的故障,却从不让任何人碰自家的事。

当年她住院,他躲在走廊抽烟,连看都不敢看她一眼;日记被烧那夜,他偷偷塞糖给她,却始终没敢对妻子说一个“不”字。

如今要让陌生人走进这个系统,触碰那些属于他们父女的秘密符号——他会接受吗?

她犹豫着,迟迟没有回复团队群里的讨论。

直到第三天傍晚,一封未署名的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

附件是一份pdF,标题朴素得不像话:《守灯人交接手册》。

发件人是林国栋。

林野点开时手有些抖。

八页全为手绘,线条粗粝却精准。

第一页画着两双手共握焊枪,一只年轻,一只布满老茧。

配文写着:“烫的不是手,是怕传错。”像一句道歉,也像一句叮嘱。

第三页展示“旧保险丝再利用法”:熔断的金属条被重新熔铸成星形灯饰,旁边标注“残损非废料,只是换了形状继续亮”。

她翻到最后一页——变电箱剖面图,清晰标注操作流程。

其中一条格外醒目:“总闸拉下后,留三秒再推——那是给心回头的时间。”

她呼吸一滞。

这句话,她小时候听过。

那年台风夜停电,整条街漆黑一片,她吓得缩在墙角。

父亲没有立刻合闸,而是站着不动,等了几秒。

“别急,”他说,“让电喘口气。”当时她不懂,现在却忽然明白,他等的或许从来不是电,而是人心。

她缓缓翻过最后一页。

背面有一行极小的字,墨迹已有些晕染,像是写时手不稳:

“野,灯要传,人要留。”

那一瞬,胸口的荆棘纹身猛地一烫,不再是刺痛,而是一种汹涌的暖流,逆着血脉向上冲。

她咬住唇,没让自己哭出来。

但这眼泪不是委屈,不是悲伤,而是震惊于——父亲竟用这种方式,第一次把“守护”定义为可以移交的责任,而非独自背负的刑罚。

她抬头看向窗边那个熟悉的配电房轮廓。

灯光依旧亮着,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脏。

三天后,首批“守灯人”培训日。

林国栋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拎着工具包准时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