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街角,一道人影静静伫立。
江予安不知何时赶来,望着林野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久久未语。
他没有呼唤,也没有靠近,只是缓缓走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
掌心温热,无言胜有声。
他们并肩走回公寓,途中经过一家便利店,玻璃门内灯火通明,映出两个依偎的身影。
江予安赶来时,正看见林野望着远去的背影发怔。
夜风穿过巷口,吹起她额前碎发,也吹动了那盏台灯下微微晃动的光影。
她的肩膀很轻地颤了一下,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击中,又像是终于接住了长久以来悬在空中的某一块拼图。
他没问,只是轻轻握住她的手。
掌心温热,干燥而坚定。
林野没有回头,也没有说话,只是将手指缓缓收拢,回握住他。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江予安为何不问——有些事,一旦说出口,就不再是光,而是重量;而此刻,她需要的不是剖析,是有人陪她一起站在黑暗里,看那一束光如何稳稳亮着。
他们并肩走回公寓,脚步缓慢,仿佛怕惊扰了这晚来之不易的宁静。
途经那家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玻璃门自动滑开,暖黄的灯光倾泻而出,映出两人依偎的身影。
货架整齐排列,日用品、零食、电池、胶带……平凡得近乎乏味,却在此刻显得格外真实。
江予安忽然停下。
他的目光落在角落一处不起眼的货架上——一卷透明绝缘胶带,蓝色边缘,半透明质地,与寻常并无二致,但标签上的型号却已泛黄模糊。
“你爸用的这个牌子,”他低声说,声音几乎融进夜色,“停产十年了。”
林野怔住。
她猛地转头看向那卷胶带,瞳孔微缩。
记忆如潮水倒灌:小时候母亲相框裂了,她翻遍文具店都找不到合适的修补材料,最后是在楼下杂货铺角落发现这一款。
她省下周饭钱买下,小心翼翼贴好裂痕,还画了一朵小花遮掩接口。
她记得那胶带撕开时特有的粘滞声,像某种隐秘的仪式。
她从没告诉过任何人这件事。
可父亲用了同样的胶带,缠在松动的电线上,动作虔诚得像在缝合伤口。
“他要么囤了二十年,”江予安看着她,语气平静却字字清晰,“要么……专门去找过。”
林野的心猛地一沉,随即剧烈起伏。
呼吸变得浅而急促,指尖冰凉。
她仰头望向江予安,眼中泛起一层薄雾,却没有落泪。
不是不想哭,而是此刻的情绪太重,重到眼泪都被压在眼底,化作一股滚烫的震颤,在胸腔里来回冲撞。
那不是巧合。
那是他悄悄保存了她童年修补世界的工具。
回到公寓后,她久久无法入睡。
窗外的光早已熄灭,可心口那道荆棘纹身仍在明灭起伏,不再疼痛,反而像有了节奏,如同回应某种久违的共振。
她起身打开抽屉,翻出那支老旧的录音笔——曾用来记录梦境碎片、情绪低谷、小说灵感,如今第一次,它要承载一句不属于虚构的话。
她按下录音键,声音轻得像怕惊醒睡梦中的自己:
“爸,我知道你不会说‘我爱你’,但你一直用‘修’在说。”
停顿片刻,她继续道:“你说不出的,都藏在灯罩的裂痕里,藏在电线一圈圈缠绕的动作里,藏在你蹲在电箱前、背对着整条街的沉默里。我以前不懂,现在懂了——你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遍遍告诉我:别怕,我在。”
她说完,将录音存入U盘,插入那台早已淘汰的旧p3。
连同半卷剩余的透明胶带,一起塞进配电房工具箱的夹层。
动作极轻,像完成一场无声的交接。
次日清晨,林国栋照常去巡检线路。
打开工具箱时,指尖触到一个陌生的小物件。
他取出p3,屏幕竟亮着,耳机线垂在一旁,播放进度条正缓缓前进。
他没按暂停,也没摘下耳机。
只是默默把它放进贴身口袋,靠近心脏的位置。
而后他起身走向街灯,走过三盏本已完好的路灯,逐一拧紧灯罩螺丝。
动作认真得近乎执拗,仿佛在确认——
光真的不会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