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给你带的各地特产(1 / 2)

“既能大量种黄豆、红薯,又能建作坊,既能通过水路往京城供货,又能往其他州供货。”

“哪怕今年冬天要过了,也是可以提前再囤一批小物件和斗篷的,明年一过中秋就往各地去卖。”

“别家就算想抢咱们生意,也不能夏天就卖冬衣吧,最多就是现在跟风,赶上北边各州的过年生意。”

“但北边如今冰天雪地的路上也不好走,成本比咱们高一些,往南边卖又没咱们铺货快,最多就是跟在后头卖到春天去。”

顾子熙笑了笑,觉得成衣铺子和干货生意赚钱也不比书局差嘛。

叶青萝却听得一阵雀跃,果然当初选择和顾子熙合伙做买卖是最正确的明智之举了!

这家伙诚信可靠、睿智远见、进退极有章法,还能弥补她在这世界的生意观上的不足。

近处的问题已细说,远处的规划也有了大致思路,俩人在合伙文书上签字画押,没有印泥也就没有摁手印。

但文书已然生效,等将来山庄打造起来还要去当地衙门办手续存档,这文书也会送去衙门做登记的。

“三百两建几座作坊和结算工钱若是不够,就和杜先生说明,书局钱不够支的还有镇上茶楼呢。”

“年关前成衣铺的出货钱肯定是要结算的。”顾子熙收起自己那份文书起身时,又叮嘱了几句。

叶青萝却道:“你的人手从各地收回来的棉花、玉米、高粱这些也要结算的。”

“我这边没有帐房,有劳你那边安排人手算好帐直接扣除吧,有多的钱再结算给我。”

当初成衣作坊出货说好纯利要按两百文计件,剩下成本则按作坊实际支出来算,当时是包括缝衣、绣花、裁衣料这些的。

但后来又临时增加了六个品种的小物件,不论是工价还是工序都不一样了。

后来,顾子熙安排了布庄提供布料、针线这些,大大降低了作坊的成本。

但在成衣铺子最后估价之前,他们都不知道成本能算到什么程度,也就没有在出货时结算。

目前斗篷和氅衣的销量趋势好、卖价高,利润当然也很大,而小物件卖价则是一两到二两不等,也是很有利润的。

如果成衣要二百文的纯利,那么小物件则能要到五十文。

棉花和人工、建作坊成本还有作坊里使用的油灯、柴等消耗成本,都是叶青萝的。

既然要算作坊出货的帐,那么成本和利润也要正式算出来了。

顾子熙没在作坊利润上斤斤计较,毕竟成衣作坊确实赚钱了。

俩人略一商量之后决定,成衣不论是现在的斗篷氅衣还是以后的那些新款式,都按两种方式计价。

计件成本按无绣花来算是一百五十文,出作坊计件是三百五十文,按绣花来算是三百文,则出作坊计价是五百文。

小物件在作坊是按天计工,因而算上其他成本和原本估的五十文纯利,就一律按百文来计件了。

事情说得多了,叶青萝拿来一张竹纸铺上,就站在书桌一侧开始写清单,免得事情太多有人回去给忘了。

若顾子熙回京之前不将这些事情安排下去,就算年关前能够结账,也容易出现沟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