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策论大全》我自去沈家私塾就一直在读,如今已读大半,但塾里的书都是沈夫子自己攒下的,只能在塾里借阅不能拿回家。”
“历科策论不计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按闱试年取头榜前十录书,再按各州府分类成册。”
“大夏每三年更新一次《策论大全》,按你在书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从上一科开始攒书,那是最贴合时势和朝廷风向的。”
但大夏王朝有三十余州,一州有十县左右,哪怕只买院试策论,三十余州买下来也是惊人的数量了。
现在他们都不敢去想乡试的事,光是院试《策论大全》,单册一百文就是一大笔开销了。
叶青萝却无所畏惧道:“那就从去年的院试开始买。”
她心里迅速盘算了一下,一州之辖地有大小、贫富、县数不同,考科举也有人数大差异等各种原因。
若平均一县出十篇好文章、一州府大约也能凑齐一百篇文章,能印成厚厚一册《策论大全》了。
整个大夏王朝三十余州,那就是三十多册厚厚的《策论大全》,就是三两多银子。
再把大前年的院试策论也买上,也是三两多银子,若再继续往前买……
果然攒书是件很庞大的大工程,光是院试策论文章就要拿屋子来装了。
叶青萝心里咋舌不已,但不会表现出任何迟疑。
她已经计划先把前三次院试的《策论大全》都买下来了,这个私塾里或许早就有了,但塾里的书不能借出来,回家看自己的书更方便。
表兄弟之间互相借阅也方便。
都说穷文富武,这世界里书籍已算全面,说起来买一两册也不太贵,真要攒齐一套什么书却也要不少钱。
要供出一个读书人没有想象地难,但要供出一个需要自己买很多书来读的读书人,可真不容易。
远的不提,就说眼下二堂哥、王悦表哥就是童生,明年是要参加院试的,他们刻苦读书也需要大量的书。
还有王泽表哥和明辉表哥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人,也是读过十年书了,若明年不考童生、后年也是要考的。
他们也需要大量的书。
若自家有,二堂哥读完了这些书,放着也是放着。
若能顺路将各家表哥表弟也带起来,哪怕将来只能考中个秀才也是家族走上势的一砖一瓦。
发一家致富容易,想要扩大家族势力可不是一家致富就行的。
和她带动叶家发家容易、却需要二堂哥考科举入仕、将来叶家改换门庭以庇护家业一样的道理!
叶青彦当然也明白这样的道理。
因而除了埋头读书,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很重要,出门在外朋友多了、路也宽了。
兄妹俩又说了会儿换书计划和时间安排什么的,叶青彦就拿着那六册价值四两八钱的书回去了。
这书太贵,要赶紧按章写名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