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掌柜目光看向走远的叶青彦,小声道:“你二堂哥在买天一先生的文集,一册八百文。”
“天一先生的文集除了有一些文章、见闻游记还有一些读书心得、科举策论,没有分类就是按撰写顺序编结成集。”
“天一先生是名扬天下的大儒,是无数读书人尤其是考生崇敬的先生,他的文集比溪照先生的《溪山集》还要贵些。”
“不过溪照先生是这两年里闻名起来的大儒,名气、威望、资历都是比不过天一先生的。”
所以《溪山集》单册价是五百文。
书局的书五花八门各种都有,只有启蒙三百千最便宜,只要几十文一册,但也字数不多。
其次是销量最好的话本子,单册一百文,有一册即一个完整故事的,也有几册、十几册乃至二十册的长故事。
能出这么多册话本子当然也是故事受看书人喜爱的原因在,有人喜欢看才会有长故事的出路。
销量多、册数多,足以弥补价钱低的问题。
大儒的书流动范围小,买得起的做为藏书可传子孙后人,买不起的也能找人借阅,有人愿意出借的话……
叶青彦自己在攒天一先生的文集,这么贵的书价说明私塾无同窗有又或者无同窗愿借。
叶青萝点头,小声问:“多谢先生指点,那……大儒文集出到哪里了?”
杜掌柜忙道:“出到二十六册了。”
“天一先生二十年来读书不怠、学识渊博,正是应了读书人那句:读破万卷书、行破万里路,文集里最多的还是读书心得,以及历年秋闱、春闱的文章点评。”
而这也是书虽贵,读书人也想要攒一攒的原因。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对自己同样在读的诗书的一些看法、思路,就像一个大儒在教你读书。
可不是谁都有好运请到一个这样的大儒教你启蒙、收你为徒,而今买他的书认真研读,却能得到一些指点。
谁不愿意?
“请先生帮我把天一先生文集的最后六册给我算上,一会儿结账。”叶青萝道。
杜掌柜诧异:“别人攒书都是从头往后攒,你咋从后往前攒?”
叶青萝微微一笑,道:“先生刚才也说了,天一先生二十年来读书不怠、学识渊博。”
“目前为止,文集已出二十六册,我假想一下啊,一年出一册,多的是早年出得勤些。”
“也就是天一先生年轻时还是读书求学的年纪,读书更专注、更求学若渴也更有想法连篇时,因而想法呈现于文字之中。”
“步入中年的天一先生学识沉淀下来,思想更加深奥长远,所读之书、所阐述的观念也会更加深奥渊博。”
“若早年如清溪缓流,中年则如浩瀚深海,年纪越长、阅历越深,则见识越如苍穹、如星河。”
“若是一路从前面读过来,定然也能感受到这种学识由浅而深、由深而趋向自然玄妙的不同。”
“但我堂哥他攒书辛苦,便要攒齐大儒年轻时思想见解也不容易,等他读到大儒中年时期的思想得何年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