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昌深深看了郑开叶一眼,眼神中之前的锐利和较量,似乎融化了一丝,多了一点别样的东西,他忽然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有些真诚:“开叶书记,说句心里话,我有时真的很佩服你,明明有更‘聪明’、更快捷的路可以走,你却非要选这条最难、最累的路,这份定力和坚持……我不如你。”
这是朱煜昌第一次在私下场合,如此直白地流露出对郑开叶的认可,甚至是一丝钦佩。
郑开叶也有些意外,他转过头,看着朱煜昌,看到了对方眼中那并非作伪的复杂情绪——有不服,有争强好胜,但也有对其原则和信念的尊重。
“彼此彼此。”郑开叶笑了笑,“你的冲劲和魄力,也常常让我感到压力,没有你在前面催着,我们可能也不会这么快就逼着自己拿出攻关的勇气和时间表。”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那剑拔弩张的氛围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高手之间才有的微妙理解和惺惺相惜。
他们仿佛站在不同的山头上,望着同一个目标,路径不同,风格迥异,甚至需要竞争有限的资源和注意力,但内心深处,却都明白对方并非庸碌之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事业前进。
“下一步,国际备份谈判的事,还要多倚重你。”郑开叶主动伸出手。
朱煜昌用力握住:“分内之事。我会尽快拿出一个谈判框架和备选名单。”
没有再多言,两人各自转身,走向不同的方向,斗争并未结束,博弈仍将继续,但经过这次激烈的交锋和坦诚的沟通,他们对彼此的理解更深了一层,这种基于实力和原则的碰撞中产生的尊重,或许比一团和气的合作,更为牢固和珍贵。
时间流逝,季节更迭。济州的秋日短暂,凛冽的北风很快带来了冬的气息,全固态电池项目在郑开叶与朱煜昌既博弈又协作的复杂模式下,磕磕绊绊却总体向前推进着,国内技术攻关团队在巨大的压力和充足的资源支持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几个关键节点的突破比预期更为顺利;而朱煜昌主导的国际备份谈判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与一家欧洲老牌企业的技术合作意向书已然草签。
就在一切看似步入一个新阶段的平衡点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湖面,骤然打破了现有的格局。
24年春节前夕,传来噩耗:担任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的那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因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溘然长逝。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业内悲恸,这位老领导不仅是项目的负责人,更是以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公允的处事风格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远见卓识,在前期项目推进、协调各方资源、乃至平衡郑开叶与朱煜昌关系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压舱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