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替女儿完成画作,而是引导她,鼓励她自己去思考,如何将这次“意外”融入创作,变成作品独特的一部分。
那一晚,书房里的灯很晚还亮着。父女俩头碰头,一起在那幅“残画”上继续创作。最终,这幅名为《雨后的魔法屋》的作品,因其独特的创作经历和充满情感张力的画面,不仅成功参加了比赛,还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评委特别奖。
这次事件,让悠悠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也让傅砚安更深刻地理解了作为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保护者,更是引导者,是在孩子跌倒时,教她如何自己站起来,并把伤痕变成勋章的人。
阿书的生活依旧被工作填满,但在傅砚安和沈云栀有意识的引导下,他开始尝试放慢脚步。一次,他代替傅砚安出席一个艺术慈善晚宴,结识了一位名叫顾清羽的年轻女性。
顾清羽是一家小型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人,并非出身豪门,但气质清雅,谈吐不俗,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身上带着一种不卑不亢、专注于自身领域的沉静力量。她并不知道阿书的真实身份,只当他是某个文化投资公司的负责人,两人就某个先锋艺术家的作品相谈甚欢。
这次邂逅,在阿书沉寂的心湖中投下了一颗石子。他第一次发现,除了商业博弈,还有这样一种纯粹基于思想和审美共鸣的交流,如此令人放松和愉悦。他主动要了顾清羽的联系方式。
随着几次关于艺术展览的交流,阿书对顾清羽的好感逐渐增加。他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约她看展、喝咖啡。顾清羽对这个看似沉稳内敛、却对艺术抱有真诚好奇的“投资人”也颇有好感,两人关系渐渐走近。
阿书将这份悄然萌动的情感告诉了傅砚安和沈云栀。他没有明说,但语气中的犹豫和一丝罕见的腼腆,泄露了他的心意。
傅砚安和沈云栀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和谨慎。
“背景查过了吗?”傅砚安问,这是必要的步骤,经历过太多风雨,他不得不防。
“查过了,”阿书点头,“家世清白,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她本人一路名校,在艺术圈口碑很好,没什么复杂背景。”他顿了顿,补充道,“她……不知道我是谁。”
傅砚安沉吟片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既然觉得不错,就认真相处看看。傅家的门第,不该是感情的枷锁。重要的是人品和真心。”
沈云栀也温和地说:“阿书,能遇到一个让你感到放松和快乐的人不容易。好好珍惜,但也别急,顺其自然。”
得到兄嫂的支持,阿书心中安定不少。他和顾清羽的交往稳步进行,虽然还远未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阿书脸上偶尔出现的、发自内心的浅淡笑容,让傅砚安和沈云栀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傅家这棵曾经风雨飘摇的大树,似乎正在悄然萌发充满生机的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