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数个信号强度异常高(RSSI>-40db)、且未采用常规加密方式的未知标识符信号源!疑似点对点专用链路!”他报告道,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操作,试图进行深度包解析和协议分析。
五分钟后,他皱着眉头得出结论:“…协议特征分析显示,好像是几台…忘了关闭蓝牙广播功能的共享充电宝柜机…和一台开了热点忘关的智能快递柜…”
那个旧式盖格计数器,如同一个不安分的幽灵,偶尔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咔哒”响一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刺耳,每次都会引起调查团员们一阵小小的、神经质的骚动。
“响了!又响了!是不是有放射性泄漏?还是什么未知辐射?”有人紧张地小声问道,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持有它的同学则一脸凝重,如同排雷兵般小心翼翼地端着计数器,缓慢移动,试图定位辐射源方向,最后他停在一根路灯杆下,计数器“咔哒”声变得密集起来。他抬头看了看路灯顶部的设备箱:“它每次异常计数,好像都对着这根路灯…上面好像新装了一个…5G小型基站?”
“…哦,5G辐射谣言害死人啊。”众人松了口气,一阵无语。
最夸张的莫过于那瓶圣水和那包盐,自始至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用武之地”,但那位神秘学爱好者坚持把它们郑重其事地放置在一个他通过手机罗盘App和“灵摆”(对,他真的带了一个小水晶灵摆)选定的“地脉能量交汇点”(其实就是一块看起来比较圆润的大石头旁边),并声称这样可以“净化调查区域的负面能量,保证行动顺利”。
苏晓则举着望远镜和长焦相机,如同狙击手般耐心地扫描着每一个窗口、每一条小径的阴影,仔细搜索着任何可能移动的、非自然的“幻影”(他们对“投影”的代号)。她确实拍到了一些模糊的、快速移动的阴影或反光,但经过反复回放、放大和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是风吹动的高大树木枝条、偶尔晚归的普通学生匆匆走过的身影、或者是相机镜头上的微小污点造成的成像瑕疵。她的专业录音笔里,录下了大量夜晚的环境音:风声、远处池塘的蛙鸣与虫鸣、更主干道上稀疏的车流声、以及…某个队友(很可能是张大龙)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响亮声音。
尽管收获寥寥,甚至闹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和笑话,但调查团的士气却并未因此低落。相反,在加密通讯群(代号:潜望镜)里,每一种被记录下来的“异常”读数,每一条被捕捉到的“可疑”动态,无论最后被证实多么无厘头,都会引发一阵热烈的讨论、分析和交叉验证。这个过程本身,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分析癖和团体归属感。
【鹰眼-王猛】:区域b热成像扫描完毕。热源分布符合人体及常见电器散热规律,未发现明显异常高热或低温区域。备注:3号楼楼顶热源需后续持续观察(非技术原因,涉及隐私伦理)。
【物理组-赵宇】:坐标x-Y记录到一次短暂磁场扰动,事件编号F-001,幅度0.5%,持续时间2秒,与一辆新能源校巴(车牌尾号疑似xx)经过时间高度吻合,暂标记为“已知环境干扰”,归档。
【织网者-刘骁】:捕获到西区内部数个持续性强信号源,加密方式非标,疑似私有协议,用途可能为设备控制或数据回传?原始数据已保存,需进一步逆向分析。(后经多方查证,大概率为某物联网实验室的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和一台忘了关调试模式的打印机)
【记录者-苏晓】:长焦镜头在艺术楼二楼西侧窗口捕捉到短暂异常反光,存档编号“光影-001”,持续时间0.3秒,形态不似自然光反射或室内照明,呈点状快速移动特征。已存档,申请后续重点关注该区域。(事后复盘,极高概率是窗户玻璃偶然反射到了王猛无人机上的状态指示灯)
【壁垒-张大龙】:报告!盐包好像被一只路过的野猫舔了一口!圣水瓶完好无损!over!请求补充零食补给!
一份份格式规范、术语频出、看似专业、实则大多牵强附会或最终可被合理解释的“异常事件报告”被不断发回内部群。逻辑分析组的成员则负责给这些报告编号、归档、尝试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绘制“异常事件”时空分布图,虽然目前阶段的分析大多是无用功,更像是一种数据收集和流程演练,但这个过程本身却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沉浸其中,感觉自己真的在从事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
“看!我们不是凭空猜测,我们有数据采集,有分析流程!”这种想法强烈地支撑着每一个人,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成就感和继续下去的动力。
虽然首次出击没能直接抓到所谓的“全息幻影”或者录下那诡异的、时灵时不灵的“魔法音效”,但这种带着五花八门的装备、像真正的探险家和调查员一样在夜色中悄然行动、小心翼翼地记录数据、紧张地交流信息、热烈地分析讨论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和代入感。它让这场原本可能流于八卦和起哄的调查,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一种“科学探险”的严肃色彩,哪怕这“科学”有时显得有点民科,有点跑偏。
第一次侦察行动在凌晨时分安全结束,调查团全员按预定计划悄然撤回东区。没有重大发现,但也没有暴露行踪,算是一次成功的预演。每个人虽然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睛里都闪烁着意犹未尽的光芒和某种找到组织、干大事的兴奋感。
李哲看着加密群里不断刷新的、充满各种专业术语、猜测和表情包的讨论,深吸了一口凌晨清冷的空气。他心里清楚,这些初步数据绝大多数都不靠谱,甚至有些搞笑,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一次必要的练手。最重要的是,团队的协作精神被初步调动起来了,大家的热情和专注度空前高涨。
“各小组整理所有数据,建立初步标准化档案库。逻辑组开始尝试构建初步的‘异常’判别模型,哪怕现在模型里全是噪声。”他在核心指挥群里下达指令,语气沉稳,“下一次,我们需要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尝试更靠近核心区域。真相,一定就在那片更深沉的迷雾后面等着我们。”
一份份被标记为“L1-初步侦察-边缘区域”的标准化文档被建立起来,里面详细记录下了这个夜晚所有微不足道的、可解释的“异常”和大量的环境本底数据。它们本身或许毫无价值,但却像是最好的燃料,注入了“真相调查团”这台刚刚启动、嗷嗷待哺的引擎,推动着他们向着更深入、更未知、也必然更危险的领域,坚定不移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