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为皇城司“暗组”未来的文化奢侈品贸易,做了一次无比高端和权威的广告。
当这些顶级典籍和工艺品在各国上层社会流传时,其带来的羡慕与需求,将转化为巨大的商业潜力。
朝会结束,赵顼回到福宁殿,褪下沉重的冠冕。他站在窗前,望着汴京上空绽放的迎新烟火,嘴角泛起一丝深邃的笑意。
向皇后悄然走近,为他披上一件外袍,轻声道:“官家今日,恩威并施,诸国宾服,真是辛苦了。”
赵顼握住她的手,摇了摇头:“皇后,今日所赐,非为宾服,实为播种。”
他目光投向遥远的北方,“播下文化的种子,利益的种子,也播下……时间的种子。”
“《资治通鉴》送入辽宫,萧太后与群臣读之,会作何想?是高宗中兴,还是玄宗败落?是心生警惕,还是意欲效仿?”
“高丽士子捧读御赐经典,心向汴京,辽主又该如何自处?”
这一场盛大的元日朝会,在歌舞升平之下,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博弈。
赵顼用文化的魅力、外交的智慧和精明的算计,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多方共赢的局面,为他的熙宁新政,赢得了一个无比顺畅的开局。
熙宁二年的序幕,就在这文化盛宴的余韵中,悄然拉开。而真正的风云变幻,还在后头。
熙宁二年,正月初五,年节的气氛依旧浓郁,汴京城内依旧沉浸在节日的松弛与喜庆之中。
然而,在皇城大内,一场看似寻常的新年赏赐,却蕴含着不同寻常的深意。
紫宸殿内,香气氤氲。赵顼端坐于御座之上,面色温和,接受着在京高级官员以及尚未离京的各路重臣、边帅的新年朝贺。
礼仪过后,并未如常散朝,而是由内侍省官员高声宣旨,对臣工进行例行的新年赏赐。
然而,当赏赐的清单由内侍唱出名目时,一些敏锐的大臣已然察觉到了异样。
今年的赏赐,除了惯例的银绢、茶药、新历等物之外,分量最重、也最引人注目的,赫然是一批精心准备的书籍。
“赐宰执、枢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资治通鉴》稿本精选刻印版一套,欧阳文忠公《易童子问》、《诗本义》各一帙,最新勘印《春秋》三传合集一部……”
“赐各部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以上……《资治通鉴》精选卷册,司马光《稽古录》,孙复《春秋尊王发微》……”
“赐诸路转运使、安抚使、边帅……《武经总要》增补本,《孙子兵法》御批注疏,及前述经史典籍若干……”
伴随着书籍的,还有汴京新近推广的“蜂窝煤”样品百斤,以及上等青盐十石,谕令可分发下属僚佐乃至军中。这份赏赐,实用与文教并重,充满了务实的色彩。
群臣手捧这些墨香犹新的典籍,心情各异,但大多面露感激之色。
尤其是得到《资治通鉴》稿本的人,更是感到殊荣。此书由司马光主持编修,虽未成书,但其名已震动士林,得赐此书,无疑是皇帝对其学问地位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