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00章 熙宁变革之风

第100章 熙宁变革之风(2 / 2)

吕惠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行非常之法!师朴兄,你且看我的手段!”

他当即以“权发遣制置漕运公事”的身份,连下数道钧令:

革除“长役”:将以往由地方征发的、效率低下的临时性河工,改为招募沿河贫民为“漕卒”,给予固定钱粮,专职疏浚维护,并将其表现与赏罚直接挂钩。

设立“漕券”:改革漕粮运输流程,设计一种新型文券(类似后世漕运提单),明确记录漕粮数量、起运、抵达时间,船户、押运官、接收仓吏均需签字画押,环环相扣,责任到人,极大减少了中途克扣、拖延和损耗。

严惩渎职:依据蔡确密报提供的线索,吕惠卿雷厉风行地查办了数名与地方豪强勾结、故意制造堵塞以索贿的漕运官吏,将其罪状张榜公布,枭首示众,以儆效尤。其手段之酷烈,令沿途官场为之震慑。

曾布则全力保障这些新措的财政支持,精确核算每一文钱的开销,确保吕惠卿的“重赏”和“严惩”都能落到实处。

二人一刚一柔,一破一立,配合日渐默契。运河的秩序,在他们的铁腕整顿下,开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

这番经历,也让吕惠卿更加坚信,欲成大事,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任用酷吏,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而远在东南的蔡确,作为皇城司在江南的暗线,其权力和影响力也在悄然增长。

他利用密探网络,不仅为吕惠卿提供了精准的情报,更开始暗中梳理东南各路官员的政绩、能力乃至隐私把柄,汇编成册,通过特殊渠道直送汴京福宁殿。

他冷眼旁观着东南官场的积弊,心中已开始构画一套更为严密、高效的考核监察之法。赵顼对他的信任和重用,让他这颗原本可能被埋没的棋子,开始展现出锐利的锋芒。

八月三十夜,大名府安抚司。

王安石伏案疾书,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他正在起草一份给安抚使富弼的条陈,题为《试论河北水利淤田事宜》。

文中,他将在沧州等地的见闻、与老农的讨论、以及自己的思考融为一体,初步提出了由政府主导,系统勘查水系,规划闸堰沟渠,募民兴修,以淤田改良土壤、以水利抗旱保收的构想。

虽然文笔尚显粗糙,体系也未完备,但其中蕴含的国家应积极干预农业生产基础建设的核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写罢,他放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虽布满血丝,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他推开窗,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仿佛能看到那片广袤而苦难的土地,正在等待着一场由他亲手推动的、翻天覆地的变革。

与此同时,汴京福宁殿的赵顼,也同时收到了来自河北王安石关于“淤田”的条陈摘要,以及来自运河吕惠卿、曾布关于漕运新政的奏报,还有蔡确密报的东南官场动态。

他一份份仔细阅读着,年轻的脸庞上,露出了久违的、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神情。

这些在他破格任用下崭露头角的官员,正如同几把锋芒各异的利剑,在帝国积弊最深重的几个方向上,奋力劈砍着。

他们的方法或有争议,他们的性格或有缺陷,但他们展现出的那种不墨守成规、敢于任事、追求效率的强大行动力,正是困顿中的赵顼最渴望看到的东西。

“新党”的雏形,或许还谈不上,但一股要求变革、崇尚事功的新生力量,已然在熙宁元年的重重危机中,破土而出,开始发出自己不容忽视的声音。

而这一切,都源于龙椅上那位年轻皇帝,不甘沉沦的意志与大胆的用人方略。九月的秋风,即将吹来,带来新的变数,也吹动变革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