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居左,武将居右,千阙被安排在英国公与曹志身后,恰好与王阳站在一排。
王阳见千阙站在身旁,脸上闪过几分尴尬,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千阙却只淡淡点头,并未多言。
队伍缓缓进入紫宸殿,殿内庄严肃穆,龙椅之上,宋仁宗赵祯身着明黄色龙袍,面容温和,却自有一股帝王威严。
官员们按序站定,行礼过后,赵祯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
“新任宁远侯顾廷烨何在?”
千阙心中一凛,从队伍中走出,躬身作揖,声音洪亮,
“臣新任宁远侯顾廷烨,拜见官家。”
幸好,宋朝官员面圣不需要动不动就下跪,只需躬身作揖即可,倒省了他不少麻烦。
赵祯仔细打量着千阙,见他身形挺拔,面容英俊,眼神沉稳,丝毫没有年少得志的浮躁,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顾卿果然一表人才。此次你南下平叛,剿灭叛军,安定地方,劳苦功高。
朕决定,擢你为正五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望你日后尽心尽责,为大宋效力。”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随后便响起细碎的议论声。
文官们脸色各异,不少人眼中透着不满,千阙本是无官之身,这次直接被授予正五品官衔,这也就不说了;
更重要的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虽然只是一个正五品官职,
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掌管的马军司实则与步军司、殿前司构成“三衙”体系,
“三衙”的指挥使,分别统领各自的军队,彼此之间互不隶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虽然“三衙”只掌管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是“三衙”指挥使的职位,也是非皇帝心腹不可担任的。
在文官们看来,千阙即便有功,给个六七品的闲职也就罢了,如此重要的职位,怎能轻易授予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
果然,赵祯话音刚落,便走来出一位御史,那御史身着青色官袍,手持笏板,躬身道,
“禀官家,臣有本启奏。”
千阙心中一沉,暗道不好,果然有人要反对。
只见那御史抬起头,语气恭敬却坚定,
“官家,顾廷烨虽平叛有功,但他初入官场,资历尚浅,从未担任过军政要职。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一职关乎京城防务,责任重大,臣恐他难以胜任,还望官家收回成命,另作安排,以免误了国事。”
他话音刚落,不少文官纷纷点头附和。
赵祯眉头微蹙,目光扫过附和的文官,正要开口,英国公却率先站了出来。
他上前一步,声音洪亮,震得殿内寂静无声,
“此话差矣!顾廷烨南下平叛,仅用半月便剿灭叛军,如此智勇双全,怎会担不起一个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若朝廷只因资历浅便弃用人才,那我大宋何时才能补充新鲜血液?
难道要让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老臣,一直占着职位不放吗?”
靖阳侯曹志也紧跟着站出来,附和道,
“英国公所言极是。顾廷烨有勇有谋,且忠心耿耿,如今我朝正值用人之际,官家提拔贤才,实乃明智之举,臣等赞同。”
听到英国公和靖阳侯的话后,赵祯不知怎么地,想起了那个叛宋投夏的张元,随后,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
“朕心意已决,无需多言。顾卿,接旨吧。”
那御史还想再说些什么,目光扫过千阙,似乎想提及他“好色、私生活混乱”的传闻,以此攻击他。
可就在这时,御史中丞突然瞪了他一眼,眼神中带着警告。
那御史心中一凛,明白御史中丞是不想再纠缠此事,以免触怒皇帝,只好悻悻地闭上嘴,躬身退了回去。
千阙心中松了口气,再次躬身行礼,
“臣,谢官家恩典!定不负官家所托,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祯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向众人,开始商议其他朝政,紫宸殿内的争论就此平息,早朝继续进行。
千阙站在队伍中,感受着殿内的氛围,心中清楚,这次虽顺利获封官职,但文官们的不满已显而易见,日后在朝堂之上,怕是还有不少风波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