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理念差异(2 / 2)

“步行吧,正好看看中京的街景。”林宇提议,他想趁这个机会,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确认没有被跟踪的迹象。

两人收拾好东西,林宇重新坐上轮椅,江心怡在一旁小心地推着他,慢慢走出酒店。午后的阳光温暖了许多,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挂着红灯笼,门口贴着春联,年味越来越浓。偶尔有卖糖炒栗子的小摊,香甜的气味飘过来,引得江心怡忍不住买了一袋,递了一颗给林宇:“尝尝,中京的糖炒栗子很有名。”

林宇接过栗子,剥开外壳,热气带着甜味扑面而来,咬一口,软糯香甜,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意。“确实好吃。”他笑着说道。

二十分钟后,两人来到文化街。街道不宽,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店铺,灰瓦红墙,木质门窗上雕着精美的花纹。有的店铺门口挂着“文房四宝”的招牌,有的则摆着古籍字画,还有的卖着传统的泥人、风筝,充满了老中京的韵味。

走进一家看似不起眼的文房店,门口挂着蓝底白字的幌子,上面写着“墨香斋”。推开门,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混合着宣纸的木质气息。店内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毛笔、砚台、镇纸,柜台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在低头磨墨,见两人进来,只是抬了抬眼,温和地说:“随便看,有喜欢的可以拿起来瞧瞧。”

林宇的目光在货架上扫过,最终停在柜台旁的一组黄铜镇纸上。镇纸不大,只有手掌大小,被打磨成竹节的形状,表面泛着温润的铜光,上面用极细的刀工刻着一行小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字体是清秀的楷书,笔画流畅,力道均匀,一看就是老手艺人的作品。

“老板,这个镇纸怎么卖?”林宇指着镇纸问道。

老人放下墨锭,慢悠悠地走过来:“这是手工刻的,黄铜材质,不容易生锈,还能养包浆。你要是诚心要,给两百八十块就行。”

江心怡拿起镇纸,放在手心掂量了一下,手感沉甸甸的,竹节的纹路清晰逼真,刻字的地方摸起来很光滑,没有毛刺。“这个很好,”她眼中露出惊喜,“寓意也好,姨父肯定会喜欢。他平时喜欢写毛笔字,用这个镇纸正好。”

林宇点了点头,付了钱,将镇纸小心地放进店员给的锦盒里。从文房店出来,两人又逛了几家店铺,最终走进一家挂着“老中京点心铺”招牌的老店。店铺里弥漫着糕点的甜香,玻璃柜里摆放着各式传统点心,茯苓饼、豌豆黄、驴打滚,还有做成生肖形状的年糕,色彩鲜艳,让人垂涎欲滴。

店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穿着蓝色碎花围裙,热情地介绍:“我们家的点心都是手工做的,每天现做现卖,没有添加剂,老人小孩都能吃。很多外地来的客人都喜欢带点回去当伴手礼。”

江心怡看着琳琅满目的点心,有些眼花缭乱:“要不买点包装漂亮的礼盒?看着更体面。”

林宇却摇了摇头,指着玻璃柜里的茯苓饼和豌豆黄:“不用礼盒,就用这种素雅的纸盒包装就行。”他用牙签驻起一块切成小块供大家试吃的茯苓饼,递给江心怡,“你尝尝,味道很正宗。这种传统点心,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太华丽的包装反而多余了。”

江心怡咬了一口茯苓饼,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带着淡淡的茯苓香,确实很好吃。她看着林宇认真挑选点心的侧脸——他正和店员商量着搭配,既要兼顾口味,又要考虑数量,还特意叮嘱多放几包独立小包装,方便保存。这一刻,她心里的那点芥蒂彻底消散了。她一直习惯用价格和包装衡量礼物的价值,而林宇却更注重礼物背后的心意和实用性,这份细致和真诚,比任何昂贵的礼品都更打动人。

“还是你想得周到。”江心怡轻声说,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微笑。

林宇转头看她,眼中带着笑意:“选礼物嘛,重要的是让收礼的人感受到心意,不是吗?”

店员很快打包好点心,素雅的纸盒上系着红色细绳,看起来简洁又大方。林宇付了钱,接过点心盒,和江心怡一起出了店铺。此时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文化街的青石板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提着精心挑选的礼物,两人朝着白致远家的方向走去。白致远家所在的小区距离文化街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远远望去,那片区域与周边的高楼截然不同——没有密集的建筑群,而是一片低调的现代中式院落群,围墙是深灰色的,上面爬着干枯的藤蔓,门口没有醒目的小区标识,只有一块刻着“静园”的青石板,嵌在围墙中央。

走进“静园”,里面的景象更是让林宇惊讶。院落之间隔着青石板铺成的小径,路边种着腊梅,枝头绽放着淡黄色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偶尔能看到穿着灰色制服的保安,步伐沉稳地巡逻,看到两人时,只是礼貌地问了句“请问找哪位”,在江心怡报出白致远的名字后,便指引他们往深处走。

来到一座院落前,朱漆大门紧闭,门环是铜制的,雕刻着精美的祥云图案。林宇的目光被大门两侧的石质“门当”吸引——那是两尊青石雕刻的圆形抱鼓石肃立在大门两侧,鼓身浮雕着繁复的缠枝莲纹与祥云,鼓顶之上各踞着一只小巧而不失威严的石兽。抬头望去,朱漆大门的上方,四根黝黑发亮的圆柱形“户对”如同四支巨笔,整齐地排列在门楣之上,静静地昭示着旧主“正三品文官”的尊贵身份。

“门当是圆形石鼓,户对是四根圆柱……”林宇在心里默念,之前对“门当户对”的认知在此刻具象化。他曾在书里看到过,这种规制的府邸,放到明清时期,那是妥妥的三品京官,而且对应的是六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等重要职位,地方官则是布政使、按察使这种封疆大吏,放到现在,就是副部级干部或特大型国企负责人的级别。而白致远作为资本界鼎鼎大名的“昆仑十二金仙”之一,其地位与古代的高官不谋而合,这院落的规制,正是古今两种权力形态的巧妙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