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坐在办公位上,双眼直直地盯着电脑屏幕,可屏幕上的字却仿佛变成了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自得知白致远和张望舒即将调任,霍思政暂代总经理一职后,他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一刻也无法安宁。
他不经意间抬眼,瞥见李保国从总经办方向匆匆走来,此刻,他脚步急促,神色匆匆,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接下来的一幕,让林宇心生疑虑。只见李保国办公室的门频繁开合,部门的同事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进去,先是平日里与李保国走得近的老员工张莫羽,脸上带着些许期待与紧张;接着,年轻点的张旭也满脸疑惑地步入其中。
林宇注意到,张莫羽进去时,脸上带着些许期待的神情,脚步轻快,甚至还哼起了不成调的小曲。林宇看着张莫羽的背影,心中暗自揣测:“张莫羽这是以为有什么好事要降临了?”
约莫过了十几分钟,张莫羽从办公室里出来了,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原本哼着小曲的嘴巴此刻紧紧抿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她下意识地朝着林宇这边看了一眼,那目光中似乎带着些复杂的东西,像是同情,又像是担忧。当她发现林宇正在看他时,立刻像触了电一般,迅速移开目光,装作若无其事地整理起手中的文件,嘴里还小声嘟囔着:“这事儿,可真麻烦。”
紧接着,张旭走进办公室时,满脸好奇,脚步略带兴奋,还和路过的同事打了个招呼。然而当他出来时,整个人都变了,脸色微微发白,脚步也变得有些沉重,眼神中满是迷茫,手不自觉地挠着后脑勺,嘴里低声念叨着:“怎么会这样呢?”
他也朝着林宇这边看了过来,那眼神中带着一丝恐惧,仿佛林宇身上带着什么可怕的东西。和林宇目光交汇的瞬间,他慌乱地低下头,加快脚步回到自己的工位,一坐下就开始疯狂地敲击键盘,试图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
接下来,同事们陆续进出李保国的办公室,每个人出来后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在不经意间看向林宇,然后又迅速移开目光。有的同事出来后眉头紧锁,小声地和旁边的人窃窃私语,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瞟向林宇;有的则是一脸无奈,轻轻地摇着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同情;还有的像是受到了惊吓,脚步匆匆,不敢多做停留,只是匆匆瞥一眼林宇,便赶紧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林宇心中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下意识地咬了咬嘴唇,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暗自思忖:\"这李保国,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他不敢再往下想,可答案却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李保国这一系列举动,大概率是受到了唐玖的授意,矛头直指自己。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林宇笃定是唐玖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整个21层,他们部门前往总经办方向有交集的部门,除了行政部就没有别的部门了,眼下张望舒也不在,要是其他工作就得是行政部过来办理,而不是让他亲自过去了,那边就属唐玖的办公室离总经办最近。另一位副总黄天不在21层办公,基本可以排除。至于其他可能的人,以林宇对公司内部局势的了解,在这敏感时刻,有这般能力且有动机针对自己的,非唐玖莫属。若真有人还纠结于此,只能说,这位书友怕是对公司复杂的权力斗争缺乏足够的洞察,而且前面的情节没看明白,需要回去温习一下。
林宇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满是苦涩。原本从荣城归来,他满怀壮志,一心想着能在公司大展拳脚,做出一番成绩。可谁能料到,局势突变,先是红鱼资本推荐他成为公司代表的事件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让他成为了公司上下瞩目的焦点,也引来了无数嫉妒与眼红的目光。
在昆仑集团这样的大企业,薪酬待遇固然优厚,可晋升之路却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狭窄而艰难。老员工凭借资历占据着稳定的岗位,新人想要上位,谈何容易。除非公司开辟新业务、成立新公司,否则,许多人即便兢兢业业工作多年,也可能依旧在底层苦苦挣扎,难以突破。
昆仑集团实行的内部晋升机制,虽有诸多优势,却也暗藏弊端。就拿项目部的老张来说,他在公司深耕十余年,负责版块关键项目的技术研发,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当高级项目主管岗位空缺时,凭借积累的专业知识与对业务的深刻理解,老张顺利晋升。企业对他的工作表现、能力素养了如指掌,无需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考察新人,降低了用人风险,岗位交接也平稳过渡。而且,像客户服务部的小李,从基层客服人员晋升为客服经理后,由于对公司市场策略、客户群体、内部协作模式极为熟悉,迅速融入新角色,带领团队不但将客户满意度提高了五个百分点,甚至利用客户再生开拓了新市场份额。内部晋升还能激励员工,基金管理部门的小王因连续几个季度业绩突出晋升为基金主管,部门内其他基金管理专员纷纷以他为榜样,积极提升投资技巧、拓展客户资源,整个部门业绩大幅提升。
然而,内部晋升并非完美无缺。办公室里的劳动模范,一线业务操作表现出色、操作技能娴熟,可晋升到管理岗位后,因缺乏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无法有效管理团队,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当有限的晋升名额摆在面前,部分员工为了获得晋升机会,将精力过多放在拉关系、搞政治斗争上,破坏团队合作氛围,对企业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再看竞聘上岗制度,在昆仑集团的一次中层管理岗位竞聘中,全体员工不论资历、职位,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据自身能力和优势参与竞争。这种公平性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有机会崭露头角。在新业务部门的岗位竞聘中,一些年轻员工凭借对新兴技术和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成功竞聘上岗,为部门带来创新思维和工作方式,推动了新业务快速发展。
但竞聘上岗也存在明显弊端。在某部门的竞聘面试中,由于时间有限,一些擅长表达但实际工作能力一般的员工表现出色,而踏实肯干、能力较强但不善言辞的员工未能充分展示优势,导致选拔结果有失偏颇。并且,竞聘产生的“失败者”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人才流失。某企业在大规模内部竞聘后,多名骨干员工因竞聘失败离职,他们觉得受到不公正对待,对公司发展前景失望,这不仅造成人才损失,还影响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昆仑集团在推行竞聘上岗时,也积极探索优化举措。比如,在部分重要岗位竞聘前,会组织候选人参与一系列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展现能力,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观察和评估,综合多方面表现来确定最终人选,以此降低因面试考核时间短暂而导致的评估偏差。
此外,对于竞聘失败的员工,昆仑集团设立了专门的职业发展辅导机制。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联合业务部门主管,与竞聘失败者进行深入沟通,分析其在竞聘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提升计划,提供额外的培训课程、项目参与机会等,帮助他们提升能力,重新树立信心,避免人才的无端流失。
在晋升方面,昆仑集团尝试构建多元化的晋升通道。除了传统的管理岗位晋升路径,还为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开辟了专属的晋升渠道。以技术研发部门为例,设立了从初级技术员、中级工程师、高级专家到首席技术官的技术晋升序列,让专注技术研发的员工有明确的上升空间,不必为了晋升而被迫转向管理岗位,从而在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同时,昆仑集团注重对晋升和竞聘上岗制度的动态调整与完善。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业务发展需求以及员工反馈,定期对制度中的考核标准、流程环节等进行优化。例如,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时,会适当提高创新能力在竞聘考核中的权重,鼓励员工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确保制度始终与企业发展的节奏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