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人间微尘起波澜 > 第20章 茶香宁神

第20章 茶香宁神(2 / 2)

墨渊先生微微一笑,未直接回答,而是对李清河道:“木河,这位是云游至此的青松先生,是我的故交。茶是你煎的?”

李清河恭敬地将茶盏奉上:“是晚辈冒昧试手,还请先生与贵客品鉴。”

墨渊和青松先生接过茶盏,先观其色,只见茶汤碧透,如春水初生;再闻其香,清气入脑,烦忧顿消;最后浅尝一口,茶汤顺滑,初觉微苦,旋即化为甘醇,一股暖流沉入腹中,继而通达四肢百骸,令人神思清明,心胸开阔,连日舟车劳顿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好茶!”青松先生放下茶盏,眼中精光闪烁,看向李清河的目光充满了探究,“这茶……不止是火候精准,更难得的是,其中蕴含着一股难得的‘静气’与‘生机’,竟有几分安魂定魄、滋养心神的效用。小友,你这煎茶的手艺,师从何人?”

李清河心中微凛,知道自己无意中可能流露了些什么,连忙谦逊道:“前辈过奖了。晚辈只是胡乱学了些皮毛,见茶叶鲜嫩,不忍糟蹋,便依着感觉尝试。或许是这山泉、这野茶本身灵气充沛,加之晚辈心无杂念,故而侥幸得了些滋味。”他将原因归功于材料和心境,避开了自身能力的特殊之处。

墨渊先生深深看了李清河一眼,那目光仿佛能穿透表象,他缓缓品着茶,若有所思道:“心无杂念,感通万物,便是至道。茶道如此,万事皆然。木河,你近来扫地、读书,心性沉静不少,这茶中的‘静气’,便是明证。”他这话,既是对李清河说的,也像是对青松先生的解释。

青松先生闻言,抚须点头:“原来如此。心静则茶清,此言不虚。墨渊兄你这藏书楼,果然是养心圣地,连一位杂役小友都有如此悟性,难得,难得啊!”他似乎接受了这个说法,不再深究。

两人又品评了几句茶味,便转而谈论起古籍版本与山水见闻,气氛融洽。李清河与阿竹侍立一旁,静静聆听。

然而,墨渊先生最后那句“感通万物,便是至道”,却在李清河心中激起了波澜。他回想起自己煎茶时那种与水火、茶叶自然交融的状态,以及之前扫地时与环境的韵律共鸣。这似乎并非简单的“心静”,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身气息与外界万物微妙的互动与调和。这种能力,难道就是萨狄大巫医曾隐约提及的、与天地共鸣的雏形?它似乎正随着自己心境的沉淀和对“杂学”道理的领悟,在悄然生长。

此后数日,墨渊先生似乎对李清河多了几分留意,偶尔会让他煎茶,有时也会随口问及他读了哪些书,有何感想。李清河皆谨慎应对,只谈书中道理,绝不涉及自身隐秘。他发现,墨渊先生学识渊博,无论谈及历史地理、医药农事,甚至匠作棋道,皆能洞悉根本,言语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然之道,让他受益匪浅。

而“木河煎得一手好清心茶”的消息,也在藏书楼少数弟子间悄悄传开。有时,会有相熟的弟子在读书疲倦时,请他帮忙煎一壶茶。李清河来者不拒,每次煎茶,都秉持着那份专注与宁静。渐渐地,他煎的茶,似乎真的有了些许宁神安魂的效用,虽不似第一次那般明显,却也足以让饮者心神舒缓。

这一日,李清河为一位因钻研古籍而头痛的弟子煎完茶,看着对方饮后眉头舒展、神情放松的样子,他心中若有所悟。力量,并非只有焚城烈火、裂石开山一种形式。这盏清茶,能抚慰焦躁,安定心神,何尝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这或许,正是藏书楼所追求的,也是自己这条与众不同的“凡尘脉”可以探索的方向——不在于征服,而在于理解;不在于破坏,而在于调和。

茶香袅袅中,李清河仿佛看到了一条迷雾中若隐若现的小径。这条路径,与黑苗寨的刀光剑影、青霖城的波谲云诡截然不同,却或许能通向同一个真相的核心。他需要更多的沉淀,更多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