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日,天高云淡。温念初站在即将竣工的“感受·温度”个人摄影展主展厅内,看着工人们将最后一幅大型极光作品《心弦》小心翼翼地悬挂上那面弧形的核心展墙。经过连日来的调试与磨合,投影色彩终于完美还原了特罗姆瑟夜空的瑰丽与震撼,绿色的光幕如同具有生命般在墙面上缓缓流淌,仿佛能听到宇宙深处传来的无声乐章。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多日奔波的疲惫在这一刻仿佛都得到了慰藉。这个倾注了她无数心血、记录着她感知复苏历程的展览,终于初具雏形。
“太棒了,念初!”策展人苏苏兴奋地拍着她的肩膀,“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尤其是这面主墙,绝对会成为打卡圣地!”
温念初笑着点头,心底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布展过程中每一个细节落实带来的满足,以及作品被完美呈现后的喜悦。这种鲜活的、饱满的情绪体验,对她而言,珍贵得如同奇迹。而她知道,这个奇迹的诞生,离不开远在苏黎世那个人的远程支撑与无形陪伴。
想到沈聿怀,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昨晚两人关于月亮的对话,此刻回想起来,依旧让她心底泛甜。那个看似清冷理性的男人,正在用他独特的方式,一点点地渗入她的生活,温暖她曾经冰封的情感世界。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起来,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您好,请问是温念初小姐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而干练的男声。
“我是,您哪位?”
“温小姐您好,我是‘华艺艺术基金会’的秘书长,李明远。”对方自我介绍道,“我们基金会对您即将举办的‘感受·温度’摄影展非常感兴趣,也高度赞赏您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力与情感力量。”
“华艺基金会?”温念初有些惊讶,这是国内颇具分量和影响力的私人艺术基金会,以扶持具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和推动跨界艺术项目而闻名。
“是的。我们基金会将于明晚举办一场年度慈善晚宴,届时会有许多国内外重要的艺术评论家、收藏家、美术馆馆长以及媒体朋友出席。”李明远语气诚挚地发出邀请,“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作为特别嘉宾出席,并希望在晚宴上,能有一个简短的环节,向在场嘉宾预告您的展览。我们认为,您的作品和故事,非常符合我们基金会今年‘艺术与疗愈’的主题。”
这个邀请来得突然,却又极具诱惑力。华艺基金会的慈善晚宴是业界瞩目的盛事,若能在这个平台上预热展览,无疑会极大提升曝光度和影响力。
温念初的心脏因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而加速跳动,但与此同时,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也随之浮现。那种需要面对众多陌生目光、需要周旋于觥筹交错之间的社交场合,对她而言,依然是一种挑战。她习惯了通过镜头观察世界,而非置身于人群中央被观察。
“感谢基金会的厚爱,”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请问……我可以考虑一下再给您答复吗?”
“当然可以。”李明远表示理解,“晚宴明晚七点,在柏悦酒店宴会厅。期待您的光临。稍后我会将电子邀请函和详细流程发送到您的邮箱。”
挂断电话,温念初握着手机,心情复杂。机会摆在眼前,可心底那点对人群和社交的本能退缩,让她有些犹豫。
她点开与沈聿怀的对话界面,几乎是下意识地,将基金会邀请的事情简单告诉了他,并附上了一句:「有点想去,又有点怕应付不来那种场合……[纠结]」
苏黎世此时应是上午,沈聿怀可能在研究所忙碌。温念初没指望他能立刻回复,发完信息,便继续投入布展的收尾工作。
大约过了半小时,她的手机震动,是沈聿怀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温念初连忙走到相对安静的休息区接通。
屏幕上出现沈聿怀的身影,他似乎在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背后是熟悉的书架,穿着熨帖的白衬衫,气质清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