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归来后,沈聿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审视。温念初那双映着色彩光晕、带着试探与依赖的眼眸,如同最精密的解码器,不断在他脑海中回放,试图破解他冰封外壳下的真实信号。他清晰地感受到,那道横亘在医生与病人、理性与情感之间的防线,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松动。
这不行。
失控,是他人生字典里最危险的词汇。尤其是在面对一个如此依赖他、信任他的“病人”时,任何个人情感的掺杂,都是不专业、不负责任,甚至可能对她造成二次伤害。
他必须加固防线。
周一清晨,温念初刚走出卧室,就看到沈聿怀已经坐在餐桌旁,面前摆着的不是往常的咖啡和期刊,而是一份打印出来的、装订整齐的新版《互助治疗阶段评估与规划》。
“早。”他抬眸,目光平静无波,仿佛周末美术馆里那个眼神深邃、流露出“懂得”的男人只是她的幻觉。“根据近期观察和数据反馈,我认为需要对下一阶段的治疗进行更系统化的规划。这是初步方案,你先看一下。”
他的语气是纯粹的医生口吻,疏离而专业。
温念初接过那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文件,指尖微凉。她低头翻阅,里面条分缕析地罗列了未来四周的“情境暴露”计划,时间、地点、目标、注意事项,甚至包括了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及应对预案。严谨得像一份军事作战计划。
“周三,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图书馆,阅读区静坐两小时,目标:在安静且充满学术氛围的公共环境中维持情绪稳定,观察并记录非语言社交信号。”
“周五,林登霍夫山公园,观察日落,目标:感受自然宏大景象带来的渺小感与宁静感,尝试描述内心触动。”
……
每一条都无可指摘,完全符合治疗逻辑,甚至比之前的方案更具针对性。但温念初却从这份过度的“系统化”和“严谨”中,嗅到了一丝刻意为之的味道。
他在用更厚的专业壁垒,将她推远。
“好的,沈医生。”她压下心头那丝细微的失落,抬起头,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同样平静专业,“我会认真执行。”
沈聿怀几不可查地松了口气,但心底某个角落却又莫名地空了一块。他宁愿看到她流露出一点点不满或疑惑,而不是这样……顺从地接受他划下的新界限。
“今天下午的治疗安排在三点,内容是复盘美术馆体验,并进行结构化情绪描述练习。”他补充道,然后拿起手边的咖啡杯,避开了她的视线,“你先用早餐。”
接下来的几天,沈聿怀严格遵循着他自己制定的“规划”。每一次“情境体验”,他都像一个最恪尽职守的监护人和记录者,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用最精炼的语言进行引导和反馈,绝不多说一句题外话,绝不多做一个不必要的动作。
在图书馆,他坐在她对面,各自阅读,仿佛真的只是两个陌生人。只有当温念初因为长时间静坐而微微动了动僵硬的肩膀时,他会立刻察觉,然后用近乎气音提醒:“保持身体放松,避免生理不适影响感知专注度。”
在林登霍夫公园,他们并肩看着夕阳将整座城市染成金红色,景色壮美得令人窒息。温念初沉浸在自然的震撼中,忍不住轻声感叹:“好美……”
身边的沈聿怀却没有像美术馆那样回应她的感受,只是沉默了几秒,然后客观地陈述:“日落过程伴随着光线、色彩的剧烈变化,容易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注意区分感官愉悦与深层情感触动之间的差异。”
他的理性,像一盆冰水,悄无声息地浇熄了她刚刚燃起的一点分享欲。
温念初默默地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她感觉到了他那层无形的、却又无比坚硬的壳。她不明白为什么他突然变得比初识时还要冷淡,难道是因为她之前的试探越界了吗?
一种委屈和茫然悄悄爬上心头。
然而,她看不到的是,在她低下头的那一刻,沈聿怀垂在身侧的手,指节微微收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她被夕阳勾勒出的、带着失落弧度的侧影,强迫自己忽略心底那阵因她沉默而涌起的烦躁与心疼。
他正在打一场与自己内心的战争,而加固防线,是他目前唯一能想到的、不至于全线崩溃的策略。
周五晚上,按照“规划”,是数据复盘与心理测评时间。沈聿怀坐在书房电脑前,调出温念初本周的生理数据记录和情绪描述练习文档。数据曲线基本平稳,情绪描述虽然依旧稚嫩,但准确度在缓慢提升。
从任何角度看,治疗都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