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的合作邀请,像一剂强心针,为温念初本就蓬勃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挑战。她迅速投入了前期准备,研究品牌调性,分析过往广告的视觉语言,并开始构思如何在阿尔卑斯山的壮阔背景下,将“跨越边界,感受自然脉搏”的主题与她擅长的“温度”叙事完美融合。书房的白板上,贴满了灵感图片和关键词,她常常与沈聿怀讨论到深夜,他的理性视角总能帮她厘清思绪,找到最核心的情感落点。
与此同时,沈聿怀的访问学者手续也进入了关键的材料递交和审核阶段。过程比预想的略微繁琐,需要准备大量的研究计划、成果证明以及与国外导师的沟通记录。某个周末的下午,两人并排坐在书房,各自对着电脑屏幕奋战。
温念初在修改“探路者”项目的初步拍摄脚本,沈聿怀则在核对一份需要公证的学术文件译本。阳光透过窗户,安静地洒在两人身上。
忽然,温念初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微微蹙眉,低声自语:“这个场景的过渡……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够自然。”
沈聿怀从繁密的法律术语中抬起头,侧过身看向她的屏幕。他仔细看了片刻,然后拿起一支笔,在旁边的便签纸上画了一条简单的、蜿蜒向上的曲线。
“心理学上,情感的递进如同登山,”他指着那条曲线,声音平稳而清晰,“初期是适应与期待(平缓起步),中期会遇到挑战与突破(陡峭攀升),最后是豁然开朗与内心共鸣(平缓的顶峰)。你的脚本在这里,”他点了点屏幕上某个衔接处,“缺少了‘挑战’这个环节的视觉暗示,直接跳到‘共鸣’,会显得突兀。可以加入一个攀登者短暂停驻、调整呼吸、仰望峰顶的镜头,作为情感铺垫。”
他的分析精准地切中了温念初模糊感觉到却未能清晰表达的问题所在。她眼睛一亮,立刻在脚本上做出了调整,画面和情感的流动果然瞬间顺畅了许多。
“沈医生,”她转过头,看着他认真专注的侧脸,忍不住凑过去,在他脸颊上轻快地吻了一下,“你真是我的万能顾问!”
沈聿怀被她这突如其来的亲昵弄得耳根微热,面上却维持着镇定,只是伸手轻轻捏了捏她的手指,低声道:“专心工作。”
这种默契的、相互支撑的氛围,成为了他们日常中最寻常也最珍贵的部分。
几天后,手工金匠工作室打来电话,告知他们的订婚戒指已经制作完成。
傍晚,两人一起来到那间充满金属和皮革气息的工作室。老师傅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将两个深蓝色丝绒盒子推到他俩面前。
打开盒盖的瞬间,温念初的呼吸几乎停滞。
戒指完全按照他们的设计呈现。铂金的指环本身被打磨成一道柔和流畅的波浪纹路,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的流动。在波浪中央,镶嵌着一颗切割极其精巧、火彩璀璨的钻石,它被设计成一颗微小的六芒星形状,棱角分明,牢牢地“锚定”在波浪之中,仿佛在诉说着“无论生命之河如何奔流,你永远是我唯一的中心与归宿”。
没有多余的缀饰,极致简约,却因那独特的设计和背后深沉的含义,显得无比珍贵动人。
男戒的六芒星略微低调,女戒的则更加闪耀一些,但设计语言完全一致,是毋庸置疑的对戒。
老师傅看着他们眼中毫不掩饰的惊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很久没做过这么有故事、有灵魂的戒指了。祝二位永如今日,彼此为星,互相照耀。”
沈聿怀拿起那枚女戒,温念初默契地伸出自己的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