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沈聿怀那间过于整洁、空气都仿佛被过滤过的咨询室,踏入傍晚喧嚣的都市街头,温念初有种从异度空间回归现实的恍惚感。
车水马龙,人声嘈杂,霓虹闪烁。这些曾经在她眼中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的景象,此刻似乎……有哪里不一样了。
她下意识地摩挲着右手中指的指尖。那里,沈聿怀微凉而颤抖的触感仿佛还顽固地残留着,像一枚无形的印章。
“感觉如何?”他冷静专业的询问在耳边回响。
和预想的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
不仅仅是指尖那细微的、存在般的触感,更是在那五分钟近乎凝固的寂静里,她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人的挣扎与克制。那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社交面具的脆弱与顽强,像一束极其微弱的光,穿透了她情感区域厚重的冰层,留下了一道几乎不可见的划痕。
接下来的几天,温念初尝试着按照沈聿怀的要求,去记录任何与“感觉”相关的细微变化。
她发现自己站在咖啡店点单时,竟然对“今天想喝什么”产生了一瞬间的、极其微弱的偏好——不是习惯性的美式,而是突然闪过“或许拿铁会更暖和一点”的念头。虽然这念头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并且最终她还是要了美式,但这一点点“想要”的苗头,在过去一年里几乎是绝迹的。
她在整理之前野外拍摄的照片时,看到一张在非洲草原上抓拍的、疣猴母子相互依偎梳理毛发的特写,心脏某个角落似乎被极轻地牵动了一下,泛起一丝若有似无的酸涩。不再是纯粹对构图、光影的欣赏,而是模糊地感知到了画面之外的那种……依存与温暖。
甚至,在路过街边花店,闻到浓郁甜腻的百合花香时,她第一次产生了“这味道有点太冲了”的明确判断,而不是以往那种气味信息仅仅通过嗅觉接收,却无法引发任何喜恶评价的状态。
这些变化极其细微,散碎在生活的缝隙里,如同沉船后散落海面的碎片,需要她极其用心才能打捞起一两点。但它们真实存在着。
她拿出一个全新的笔记本,深蓝色的封皮,像静谧的夜空。她在扉页上写下“感觉碎片记录”,然后开始笨拙地、尝试着用文字去捕捉这些缥缈的瞬间。
日期:周三晚。事件:指尖接触后。感觉:他的指尖很凉,在抖。像受伤的鸟的翅膀。我心里……没有讨厌。
日期:周四上午。事件:看疣猴照片。感觉:胸口闷了一下,很短。像石头投入深井,听到了一声回响。
日期:周五下午。事件:闻到百合花。感觉:太香了,鼻子不舒服。明确的不喜欢。
写下的文字稚嫩而贫乏,远不如她通过镜头表达那般精准自如。但她写着写着,嘴角会不自觉地微微扬起。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像是在一片荒芜了太久的土地上,终于发现了几颗挣扎着破土而出的、嫩绿的幼芽。
与此同时,沈聿怀坐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的却不是温念初的正式病历,而是那份手写的“互助协议”。在协议背面,他用清晰而冷静的笔迹,记录着属于他的“实验数据”。
对象:温念初。接触等级:Lv.1(指尖轻触)。时长:5分钟。
主观反应:初期强烈生理不适(心悸、呼吸促、肌肉僵直)、伴随心理抗拒峰值。接触点持续异样感约23分钟。未触发逃离机制。
客观观察:对象指尖稳定,体温略高于预期。过程中有一次极轻微回馈性动作,动机待观察。
结论:Lv.1刺激在可控范围内完成。对象反馈感知存在,与基线状态有异,需进一步验证非情境特异性。
他写下最后一个字,放下笔,揉了揉眉心。理性的分析并不能完全覆盖掉那份残留的体验。闭上眼,似乎还能感受到指尖那一点点不同于消毒液、不同于冰冷器械的、属于活人的、微韧而带着薄茧的触感,以及……她最后离开时,那句轻飘飘的“谢谢你没有说‘暂停’”。
那句话,像羽毛一样搔刮过他坚冰般的心防,带来一丝陌生的痒意。
他不得不承认,温念初是一个超出他所有数据库样本的特殊存在。她的直接、她的敏锐、她那种将自身也置于实验台上的大胆,都让他固有的治疗模式受到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