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的眼神格外专注,左手扶着刀架,右手轻轻调整摇轮的速度,控制着进给量:“切削速度不能太快,每分钟进给五毫米最合适,太快了刀具会发热,太慢了效率低。”他一边操作,一边给周围的人讲解,“大家看,金属碎屑是卷曲的,说明切削角度没问题;要是碎屑是碎渣,就说明刀具角度偏了,得调整。”
孙小虎凑得最近,看得最清楚——卷曲的碎屑像小弹簧一样,落在手里还有点发烫,他小心地捏起一块,放在眼前看了看,又赶紧放回工作台,生怕影响李铮操作。
十分钟后,第一遍切削完成。李铮关掉电机,主轴慢慢停下,作坊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大家的呼吸声。他拿起卡尺,先测量了坯料的厚度——原本十毫米厚的坯料,现在变成了八毫米,误差只有零点一毫米,完全在合格范围内。
“厚度没问题!”李铮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又测量了零件的长度和宽度,“长度十五毫米,误差零点零五毫米;宽度八毫米,误差零点零三毫米!都合格!”
“太好了!”王铁锤第一个欢呼起来,一把拍在李铮的肩膀上,力气大得让李铮踉跄了一下,“我说啥来着,咱们肯定能成!”
作坊里瞬间炸开了锅,工人们互相击掌,有的甚至跳了起来。孙小虎拿着那块切削好的零件,激动得手都在抖,跑到每个人面前展示:“你们看!这是机床加工的!多平整!多精准!比手工打磨的好多了!”
老周走过来,接过零件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表面——没有丝毫毛刺,手感顺滑,比他之前手工加工的零件强了不止一个档次。他感慨地说:“以前加工一个这样的零件,得用锉刀磨半天,还总担心尺寸不准。现在有了机床,十分钟就搞定,还这么精准,以后咱们造武器就更有底气了!”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了脚步声,赵纲和张大山竟然也来了。原来张大山听说今天机床试机,特意跟赵纲一起赶过来看看。看到作坊里的热闹景象,张大山笑着说:“看你们这动静,肯定是试机成功了吧?”
“张团长!赵干事!您快看看!”李铮赶紧拿起加工好的零件递过去,“这是机床加工的步枪枪栓滑块,尺寸误差都在零点一毫米以内,完全符合使用要求!”
张大山接过零件,翻来覆去地看,又递给赵纲。赵纲拿着零件,眼神里满是赞许:“李师傅,你们真是立了大功!这台机床,不仅是咱们根据地的第一台土造精密机床,更是打破了日军对军工设备的封锁!有了它,咱们的武器生产就能更上一层楼,前线的战士们也能更有底气!”
张大山点点头,对在场的工人说:“我代表独立团全体战士,谢谢大家!你们在后方造武器,就像给前线的战友们添了翅膀!等打赢了这仗,我一定给大家请功!”
工人们听了,更是激动,纷纷表示要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孙小虎走到张大山面前,挺直了腰板说:“张团长,我以后一定好好学机床操作,争取每天加工一百个零件,让战友们有足够的武器打鬼子!”
张大山笑着拍了拍他的头:“好小子,有志气!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当天中午,炊事班特意加了菜——一锅土豆炖肉,虽然肉不多,但在物资紧张的日子里,已经是难得的美味。大家围坐在作坊里,一边吃饭,一边聊机床的未来。李铮说,接下来要先用机床加工步枪的易损零件,比如撞针、扳机、枪栓滑块,等操作熟练了,再尝试加工更复杂的零件,比如轻机枪的枪管散热片。
王铁锤则说,要把机床的维护知识教给大家,每天开工前都要检查一遍,不能让机床出故障。孙小虎也插话说,要把自己记的操作笔记整理好,分给其他想学习的工人,让更多人会用机床。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机床和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李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希望——这台机床,就像一颗种子,在根据地的土地上扎下了根,未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为抗战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他知道,试机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