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将军以武力强施废立——纵使我等皆知将军为社稷择贤——但刘玄曾在殿前手刃张让,此等狂徒若获知将军授人以柄,定会散布'董卓武力逼宫、图谋不轨'的谣言,更会借'匡扶正统'之名举兵来犯......\"
董卓面色渐沉。他亲眼见过刘玄率百骑在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如今那支赤甲雄师已扩充至数万,早非当初势单力薄之态。
想到此人曾夺自己战功,如今又阻挠自己成为千古名相,董卓脸色阴鸷得能拧出水来,指节捏得发白。
\"砰!\"
五寸厚的檀木案几在掌下迸裂,木屑四溅。小邓子踉跄后退,暗自庆幸:\"主公料事如神,果然只能智取。\"
\"将军息怒。明日不妨设宴试探群臣口风,若众人无异议,纵使刘玄造谣生事,也难撼君臣同心之局。\"
董卓闻言转怒为喜,连道三声\"妙计\"。
次日温明园内,酒过三巡董卓便迫不及待提出废立之事。满朝文武慑于西凉军威,唯有卢植握紧酒樽——若论贤能,那个在边疆缔造传奇的刘玄,才是他心中复兴汉室的不二人选。
正当他要起身抗辩,忽闻玉盏碎裂之声划破死寂。
酒宴正酣,荆州刺史丁原骤闻废立之说,拍案而起,将董卓所设宴席掀得杯盘狼藉。
丁原须发皆张,戟指董卓厉声叱道:\"尔不过边陲小吏,安敢妄议废立?今上乃刘玄正统所出,圣明勤政,尔这老匹夫莫非存了不臣之心?\"
董卓被道破心思,勃然大怒,佩剑出鞘欲斩丁原。忽见丁原身后矗立一员虎将,身长丈余,手持方天画戟,凛凛杀气竟迫得董卓不敢近前。此乃吕布吕奉先,其威势令董卓气焰顿消。
丁原连声怒斥后拂袖而去,董卓目眦尽裂,宴席不欢而散。宫中内侍邓公公闻讯却成竹在胸,细思刘玄昔日所书,静候董卓来邀。
翌日果如所料,董卓率军与丁原城外鏖战,却因吕布之勇连遭败绩。夜来董卓召集众将议事,帐中寂然无声。邓公公窥见李肃神色踌躇,心知此人必是刘玄书信提及的关键人物。
未待李肃开口,邓公公抢先进言:\"将军帐下李肃与吕布同乡,素闻吕奉先贪财好色,若以重金相诱,必能令其弑主来投。\"董卓厉声质问李肃,李肃慌忙证实。董卓遂命其携珍宝前往劝降,将功折罪。
李肃单膝跪地,恭敬应命,眼角余光瞥向小邓子时暗藏怨毒。若他早一步奏报大功告成,此刻本该加官进爵,偏被这阉人横插一杠,徒惹一身腥臊。
小邓子浑不在意,待李肃欲退下时忽又开口:\"将军,光用金银收买大将未免浅薄。不如许以锦绣前程,再赠您那匹赤兔宝马,方显诚意。\"
董卓听罢前程之议倒无异议,唯独割爱稀世名驹令他眉头一皱。小邓子窥见其迟疑,低声道:\"宝马不过暂寄吕布处。待他献上丁原首级归顺帐下,将军既得猛将又收回良驹,更添征伐利器,岂非两全?\"
董卓闻言抚掌大笑,当即应允,还额外赏了小邓子一匣珠宝。
玄菟王府内,刘玄正揽着甄宓细看军报。佳人一袭水蓝纱衣,纤指剥开鲜果喂入他口中。案上密信载着关羽、太史慈等将领捷报——按郭嘉所献\"养兵策\",赤血军与新建的蓝星军轮番接敌却不歼灭,以战代练。
初时战报总附伤亡名单,尤其蓝星军归营必携残甲十余具。此番却仅见墨迹未睹血痕,刘玄喜不自禁。当各路诸侯争相向少帝表功之际,玄菟军竟能全身而退。正如军报所言,这支铁军已成出鞘必见血的利刃。
此刻书院已落成,四方贤士正培育首批学子。穿越者刘玄深谙打江山易坐江山难之理,故着重栽培治世良才。他日疆土扩展,正需济济栋梁安定四方。
经过两年三国时空的历练,刘玄心中已然勾勒出一幅以大汉疆域为棋盘的恢弘蓝图,这种战略视野是任何系统都无法赋予的。
凝望着洛阳方向,刘玄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只要亲信邓公公能顺利推进计划,加速历史车轮的转动,霸业指日可待。
甄宓凝视着刘玄的侧脸,眸中盈满柔情。在她心中,眼前这位便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无论王爷胸怀何等壮志,她只愿常伴左右,日夜祈愿,此生足矣。
洛阳深夜,一骑绝尘。高大的身影驾驭赤色骏马,正向金碧辉煌的董府疾驰。
阴影中的邓公公紧盯着董府门前的灯光。当九尺身影逐渐显现时,他瞳孔骤缩,脊背陡然生寒。
确认吕布手中所提确系丁原首级后,邓公公立即隐入暗处。经过前日一战,吕布神勇之名震动京师,甚至有人将其与主公相提并论。
返程途中,邓公公对吕布的畏惧更甚。令他心惊的不仅是那身盖世武力,更是此人前日还对丁原恭敬有加,口称\"义父\"形影不离,转瞬却能提头来献。
这让对刘玄忠心耿耿的邓公公不免心生芥蒂。
董府内,董卓正摩挲着案上丁原的头颅,喜不自胜。自温明园**以来,丁原那副义正辞严的模样始终令他如鲠在喉。
采纳邓公公妙计后,不仅一日除去心腹大患,更得虎将投效,董卓怎能不喜?
\"得奉先相助,真乃久旱逢甘霖!现封你为都亭侯。\"董卓抚掌大笑。
吕布想起在丁原麾下时卑微的官职,与眼前封侯拜将相比,简直云泥之别。再思及董卓所赠宝马珠宝,更觉这才是明主。
他轰然跪地,声音哽咽:\"董公厚恩,布愿拜为义父,誓死护卫左右!\"
董卓闻言心花怒放。他与邓公公不同,本就不在意忠孝节义,只要有利可图便是好事。
董卓猛然站起,抚掌大笑:\"正合我意!奉先我儿,速速起身。\"
......
自董卓将吕布收为义子,愈发放肆跋扈。城外驻扎的西凉铁骑每日轮调一队入城,在街巷间纵马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小邓子屡次暗中周旋,少帝刘辩对董卓的畏惧日甚。在他耳畔不断挑唆之下,刘辩竟主动下诏晋封董卓为太尉。朝野哗然,却慑于西凉军威,无人敢言。
未几,小邓子又借\"贤相\"之名进言。董卓趁机召集百官,废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为帝。
朝会之上,曹操冷眼旁观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心中暗恨已故的何进误国。各地军报频传——自灵帝刘宏改刺史为州牧,诸侯割据之势已成。望着董卓睥睨朝堂的狂态,曹操眼底暗流涌动。
自董卓受封太尉,群臣反抗更显隐秘。废立大事竟无一人抗辩。
数日后,洛阳城戒备森严,宫禁内外俱是西凉甲士。
大殿之上,董卓佩剑登阶,直闯丹墀。不跪不拜,在百官惊惶的目光中踏上金阶,将瑟瑟发抖的少帝拽下龙椅。亲手剥除冠冕时,刘辩面如死灰,形同傀儡。
董卓复从臣列中拎出陈留王,挟于肋下疾步登阶,将其按在龙座之上。小邓子偷眼瞥见伏地颤抖的百官,暗自嗤笑:待主公登基,这等朽木尽可弃之。
董卓体如巨熊,煞气逼人。几个老臣见此僭越之状,只能以袖掩面,暗中切齿。
朝堂纷争的根源在于御前侍卫董卓专横跋扈,众人心中愤懑却不敢出声。
董卓扶立刘协登基后,魁梧的身躯挡在龙案前,将九岁的小皇帝完全遮蔽。
\"废帝刘辩资质浮躁,举止失度,难当大任,现贬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