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代为劝说他!”
……
赵茂受宠若惊,
缓缓站定后望向黄子澄。
“黄大人!”
黄子澄怒喝:“赵茂!!!”
“你枉为大明朝臣!我黄子澄原以为,原以为……”
“以为老夫会誓死不屈吗?”赵茂惨然一笑。
“老夫本就是元朝旧臣,昔日这双膝不知跪过多少王公贵胄!”
“如今再多跪一人,又何错之有?”
言至此处,赵茂忽然愤然道:
“大明算什么?以本官之才,本该官拜太子太傅、执掌户部乃至吏部……”
“而非屈就此等边塞礼部虚职!”
赵茂振袖一挥,“洪武帝待我如草芥,将老夫贬至这北疆苦寒之地,就休怪老夫改投明主!”
“黄大人,你既同遭贬谪,当知识时务者为俊杰!”
黄子澄忽然放声大笑。
“俊杰?”
此刻,他脑海中闪过过往种种经历。
他苦笑一声,摇摇晃晃地站起身。
“本官虽遭贬谪!”
“但依然是大明的臣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若为苟活,像你一般投靠蛮夷——”
“本官这四十年所学,岂不如同喂了狗!”
他仔细整理着衣袍,竭力挺直脊梁。
一边回想梦境中,自己劝建文帝削藩导致战略失误,最终酿成大败;
一边望向北方疆土。
拂去身上尘土与草屑。
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本官,生是大明臣!”
“死是大明鬼!”
“即便在梦境里,也未曾向那永乐帝朱棣低头!”
“岂会屈服于尔等蛮夷?”
“呸!”
“赵茂,你不配为大明子民!”
此时,这位历史上面对朱棣也誓不投降的臣子,
忽然转身面朝南方,
背对蛮夷。
“陛下!皇孙!你们看清楚了!”
“我黄子澄,未辱没大明臣子与皇孙先生之名!”
“大明铁骨文人,何惧生死?何惧刀剑?”
“我黄子澄,可百死、千死、万死!”
“唯独不能死于——”
“投降!”
下一刻。
黄子澄转身大笑:
“蛮夷杂狗,让本官瞧瞧,你们的兵器……可比得上我大明的刀锋?”义.
“蛮夷杂狗,让本官瞧瞧,你们的兵器……可比得上我大明的刀锋?”
黄子澄面对这群……
与草原骑兵迥异的铁骑。
临终之前,他仍在整理破旧衣衫。
黄子澄,
在朝堂上屡次违逆洪武帝,一心辅佐朱允炆登基。
历史上,
他因不通武事,提出错误的削藩策略,给了朱棣可乘之机。
期间所献计策,更屡助朱棣脱险。
或许他不讨喜,
甚至招人厌恶!
但,
当朱棣靖难成功,命他投降时,他未曾下跪!
正如现在。
面对这群凶残铁骑,
他也没有像“赵茂”那样,
屈膝!
他或许是理想主义的文人,但始终言行一致,未曾背叛心中的大明!
铁骑冲来时,他坦然大笑。
尽显大明文人……
特有的铮铮风骨!
“宁可百死、千死、万死,也绝不降敌而死!”
然而,
大将莫古却偏不遂他心愿。
“带走他……”
“想忠烈而死?本将偏不给他这机会。”
名叫“莫古”的将军冷笑一声。
他转头,又看向赵茂!
“从今往后!”
“你叫黄子澄!”
“宁死不降的……是赵茂!”
莫古策马驰骋草原。
唯有阵阵狂笑,回荡在天际!
“哈哈,想到中原史书对你歌功颂德,却将黄子澄贬斥羞辱!”
“本将十分喜悦。”
“无比欢欣!”
“待本将归来,必能倚仗此番功绩,成为出使大明的使臣!”
“本将渴望亲眼见识……”
“那个曾将我黄金家族宗主——大元击溃的大明。”
“究竟繁荣到何等地步?”
“昔日,七叔祖能率军南下,攻灭宋国,建立大元!”
“我莫古、帖木儿,亦当效法七叔祖,攻取大明!”
“让帖木儿帝国,成为这世间……”
“独一无二的帝国!”
“父王年迈,他身上的黄脉已然淡薄。”
“唯有我,莫古,才是帖木儿帝国的希望!”
“赵先生……”
“不!”
“黄先生,从今往后……”
“你便是本将的谋士!”
……
“赵茂?”
同一时刻。
燕王手持一封书信。
此信由身处北元国都、现已为燕王府的燕王妃徐妙云亲笔所书。
信中详述了此次防守失利之事。
燕王妃明确写道:
因也速迭儿突袭进攻。
朱棣不在军中。
故燕王妃仅令守御。
而趁守军御敌之际,
一支更为迅捷、超越草原铁骑的精锐,穿梭于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