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朽、蛮夷、落后!”
“他们藏起地图、紧闭国门,纵知外界风云变幻,仍在家中装聋作哑,
形同枯木!”
“我华夏技艺,反被他国学去。”
“到头来,
他们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用我们的指南针,
最终却以此找到我们、锁定我们,甚至轰开我国门!”
“他们嘲笑我们落后,
讥讽昔们眼中的天朝上国……竟腐朽至此!”
言毕,
比先前更为清晰的画面缓缓浮现……
这一段历史,
朱雄英只让朱元璋一人看见,
且为顾及皇爷爷心境,他特意加快了景象流转。
直至——
铁轨与火车再度出现!
朱元璋完整目睹这庞然巨物的“演变历程”,
他目中震撼愈深,
眼中却血丝密布,
仿佛所见景象令他心如刀绞、神魂俱震。
“两百余年的工业变革,
塑造了一个与此前上千年截然不同的世界!”
“日新月异!”
朱雄英继续说道,
“可这一切……并非出自我们这片土地,反而成了祸害我们的根源!”
“既然华夏曾引领数千载文明,
为何中途竟遭此巨变?”
“皇爷爷……”
“若大明的国运,确然只有二百七十六年,”
“何不……”
“拼一次?”
朱雄英一字一顿,说出最后四字。
朱元璋眼中瞬间燃起灼灼光芒。
“放手……一搏?”
“没错!”
“先除隐患,再扬长处!”
“皇爷爷……”
“如今的大明,已具备相应技艺,所缺的,不过是生产力的提升与一个明确的方向!”
“而您此刻所见的,正是此路!”
话音暂落,朱雄英语气骤然扬起,充满激昂:
“更何况,若天命注定大明终将为异族所夺,”
“何不在此之前,先强军备?”
朱元璋心绪翻涌,声音微颤:
“如何强军备?”
朱雄英稍作停顿。
“大明已有火炮。”
朱元璋茫然点头。
“大明已有火铳?”
朱元璋闻言略作迟疑。
他眼界极高。当年大败陈友谅时,便曾命军中大力配备此类远程兵器。
可惜如今“火铳”仍易炸膛,自损频发。
多年来,军器局虽持续钻研,却收效甚微。
未料孙儿此刻竟重提此事。
“是材料之故。”
朱雄英仿佛看透其所思,缓缓道:
“症结在于火炉与矿物能源。”
见朱元璋仍是不解,他继续解释:
“如今火力不足,难以炼出好铁,亦无法铸就合用的火炉。”
“如今大明所需,乃是提升钢铁质地;至于火铳改良,应交由专才处理。”
“只要安全得以保障,改进自会日新月异。”
“大明从不缺人才,只是受限于能源与材料,诸多构想难以实现。”
“因此,皇爷爷……”
“您手中之钥,正是开启大明未来之门!”
此刻的朱元璋,脑中嗡鸣不止。
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分明不属于此世之秘。
难道那蜉蝣道人所言“六百年一梦”,真是大明转机之所在?
“大孙……”
“你究竟意欲何为?”
朱元璋终于回神,望向朱雄英。
朱雄英心知不宜再继续灌输,便转而从朱元璋熟悉之处切入,再添一震:
“皇爷爷,您方才说大明已有火炮。”
“但您可曾见过——威力更巨……”
说到此处,朱雄英眼中光芒闪烁:
“巨到足以……”
“一炮摧城?”
“大到……让那异族从此……再不敢南下侵犯!”
“只许……能歌善舞的所谓神器吗?”
朱雄英说着,身后画卷缓缓展开。
他的声音依然回荡:
“皇爷爷问我究竟要做什么?”
朱雄英语气渐转凛然——
“我要这日月所及之处……”
“我要这天下疆土……”
“尽数归于……”
“大明!!!”
“尽归……大明!”
此言一出,朱元璋眼中骤然迸发锐芒。
眸中闪烁着惊异的光彩。
他是谁?
他是亲手开辟万里江山的洪武大帝!
他毕生所愿,便是大明昌隆。
然而这些年来……
大明百姓才从元末乱世的苦难中渐渐复苏。
故此,
他在收复华夏故土之后,
便诏令天下,劝课农桑、休养生息。
与此同时,
朱元璋忧虑人才不继,
于洪武初年便广设学堂,各州府县皆立官学。
放眼寰宇历史,洪武初年的诸多举措,皆属开明远见。
大明所培育的文人中,
有无蛀虫?
有!
且这些蛀虫精于钻营、结党营私、无孔不入。
若非明君在位,
恐将把持朝纲!
崇祯末年便是最惨痛的教训。
然而即便京师将破,仍有听闻崇祯自缢而悲恸赴死、以身殉国的两千多名臣子!
这还仅是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