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洪武旧制的同时,废除严刑、优待官员,
这些民生举措赢得不少称许。
连朱彪的斥责也渐渐低了下去,
朱元璋神色稍缓,
心想这孙儿也并非全无是处,
倒真有几分“贤德”之名。
百官队列中,詹徽也微微颔首。
相比在朱元璋手下提心吊胆,
在建文这样宽仁的君主麾下为官,自然更为舒心。
然而,
朱元璋脸上的忧色却愈发深重。
那一日,
画面中的朱允炆终于展开雄心抱负,
与三位辅政大臣——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
共同谋划起削藩之策。
“黄先生,如今天下初定,诸王尊崇,手握重兵,若有违逆,朕当如何?”
此刻的朱允炆,终于向镇守四方的藩王展露锋芒。
秦王、晋王、燕王等一众皇子皇孙目睹此景,面色皆是大变。
黄子澄奏对道:“诸王护卫仅能自守,倘若有变,王师一出,谁可抵挡?昔日汉朝七国之乱,声势浩大,最终仍被汉帝平定。占据天子之位,便立于不败之地。”
朱允炆闻言大喜,随即与三位辅政大臣密议削藩之策。
然而三位大臣意见相左:
齐泰主张先强后弱,首诛兵强马壮、屡破蒙元的燕王朱棣,再及其他藩王;
黄子澄则主张先弱后强,先削燕王胞弟周王等有把柄在手的五位亲王;
方孝孺却认为天下初定,当效仿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政令削藩,兵事为下策。
但志得意满的建文帝已怀“古之圣君”之梦,决意先行出手:“若待藩王联手反扑,朕寝食难安!”
他最终采纳黄子澄之策,先削弱小藩王,再图燕王。
诏令既下,削藩骤起:
周王朱橚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湘王朱柏愤而;
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皆夺爵贬民;
岷王朱楩废爵流徙。
每除一王,群臣便称颂建文帝圣明,黄子澄亦渐居百官之首。
朱允炆与亲信踌躇满志,他更欲向父皇、皇祖展示这鼎盛皇朝的气象。
然而诸王面色铁青,暗叹其手段阴狠。
太子朱彪眉间深锁,痛心疾首:“黄子澄误国!允炆糊涂!”
太祖皇帝目光阴沉——他已预见骨肉相残的血色将来。
敲山震虎?
究竟谁为猎人,谁为虎?
燕王,乃是一头能将黄金家族蒙元大汗打得溃不成军的猛虎!
这是要逼那猛虎出山!
这一日,
黄子澄启奏:“陛下,吴王朱允熥已到就藩之年……”
“是否安排其外出就藩?”
建文帝朱允炆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
“天下早已无藩王之实,空留虚名何用?”
“关着罢!”
此情此景,
令朱彪再度怒斥:“孽子!”
朱元璋亦远远长叹。
这小子,对兄弟尚且如此,
何况对待叔父?
恰在此时,
画面中齐泰疾步奔来,
高呼:“陛下!”
“大事不妙!”
“燕王……反了!”
同年,
蛰伏北地、静候时机的猛虎燕王,
终于按捺不住,
向大明天下展露利爪。
他立于城楼之上,
胸中愤懑如潮!
镇守北疆,
护佑万民,
竟遭诛杀之祸?
黑袍在风中狂舞,
仿佛朝着南方应天府
发出震彻云霄的怒吼: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
“本王谨遵祖训,誓清君侧!”
“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
“为国靖难!”
这一日,
雄踞北方数十载的真正大明精锐——曾让北元闻风丧胆的燕王嫡系,
誓师南征!
铁骑转向,
直指南方……
此刻,
众人心神俱震!
所有目光尽数聚焦于燕王朱棣!
不得不叹:
燕王何其胆魄!
同时内心骇然:这竟是大明将来之局?
叔侄相争,
同室操戈,
血染山河!
然,
胜负谁属?
此问浮现众人心头。
再深思一层,
忽觉寒意彻骨——
若当年太子朱彪病重之夜,
未有信鸽送药,
大明命运是否真如所见?
思及此,
詹徽、蓝玉等人悄然望向朱元璋。
果然,
老爷子目光森冷,
细观其双手,竟因震怒微微颤抖。
此景,
罕现于这位老人之身。
而此时,
朱棣再度感受众人注目。
他可漠视天下人,
独不能无视父亲。
“爹!”
“此皆虚构之将来,孰能辨其真假?”
“况且……”
“我朱棣镇守北疆苦寒之地,护佑万民安宁。”
“自问无愧于心。”
“他却如此待我,对待血脉相连的亲叔父!”
“同为朱家子孙……”
“他已经废黜了五位藩王。”
“强者生存,弱者灭亡,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更何况,那时他手握整个大明江山。”
“而我手中,只有一些不甘被废、只为自保的兵马……”
“若连这样他都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