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2)

而皇上并未显露得意,也未出言讥讽,

只是肃然答道:

“自钟山而来。”

“蓝玉、傅友德、詹徽,以及小学士解缙,皆可作证!”

杨宪回望,见詹徽微微颔首,

心中震撼难言。

“敢问其产量……”

皇上的语气依旧沉稳,却透出一丝紧张与期待:

“据载此物来自海外,

最低亩产,亦是稻麦的两倍“两倍?”

“这怎么可能?”

一时之间,不少官员惊得站起身来,神色大变。

杨宪更是瞬间怔住,仿佛陷入空白。

下一刻,他满脸通红,猛然抬头:

“三种皆是如此?”

皇上起身答道:

“三种皆是。”

杨宪跪伏在地,这位户部尚书彻底失了往日仪态。

他先是震惊倒吸一口气,

随后泪如雨下,

却同时又放声大笑。

“不知能否在我大明……广泛种植?”

老爷子缓步走下大殿,来到杨宪面前。那枯瘦的身躯此刻竟显得无比高大,仿佛能撑起天地。

“咱说过,亩产至少两倍!”

老爷子的声音渐渐拔高。

“詹徽、傅友德、蓝玉他们亲眼看见……那座仓库里,还堆着几十万石这样的新粮!”

“只要好好栽培、大力推广,我大明万世基业,就再不怕灾荒。”

“更别说,还有上百万石的主粮。”

“朕清楚……”

“如今外头灾民遍地,你们都想让咱开仓救人。”

“但现在……”

“朕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们!”

“朕要救的,不是眼前这一时的灾民!”

老爷子的声音一顿一扬,铿锵有力。

“朕要救的……”

“是让我大明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余粮!”

“朕要救的……”

“是让我大明百姓,再不会在灾年里易子而食!”

“朕要救的!”

“是千秋万代的百姓!”

“是子子孙孙、代代传承的——”

“大明人!”

老爷子一挥衣袖,目光扫向群臣。

“你们——还让不让咱救?”

“你们……还让不让救?”

老爷子面对群臣,沉声发问。

百官寂静。

杨宪猛地抬头。

“臣这就召集户部上下,全力协助……”

他还想继续说,却被老爷子抬手打断。

“不必了!”

“有人已经做成了。今天这朝会,只是通知你们一声。”

这话让群臣再度吃惊,纷纷想追问。

但老爷子没给他们机会,借着此刻的威严,肃然开口:

“吏部、户部听令!”

詹徽、杨宪神情一紧,快步出列。

“臣在!”

“你们下朝之后,立即召集下属、动员百姓,在应天府选址,建起所有救灾所需设施!”

“兵部、五军都督府听令!”

茹瑺与一众武将齐步上前。这些武将多是当朝国公的二代,在都督府任职。

“你们现在出城,调三千人马候着。”

“咱要带他们去取粮。”

此言一出,百官终于放下心来。

既然皇爷所说属实,灾情便可解了。

不少臣子面露喜色。

茹瑺与将领们躬身领命。

“刑部、大理寺听令!”

……

“你们即刻派人前往湖广布政司,将所有罪臣缉拿归案……”

“此事从速从严!”

“押回之后,于灾民面前斩首示众,以安民心!”

一连串命令之后,老爷子缓缓望向最后一个方向。

朱允炆见老爷子看向自己,还以为会被委以任务。

然而下一刻——

“允熥,趁着群臣还在消化,你就把答案告诉他们吧。”

朱允炆的脸色,瞬间惨白。

直到这一刻——

文武百官这才知晓,那位三皇孙竟已解出答案?

“遵命,皇祖父。”

朱允熥怀着忐忑之心出列。

这是他初次在朝堂之上正式面对群臣,心中难免紧张。

然而,一想到说完此事便能前往那个地方,见到祖父提及的“大哥”所留之物,

所有的畏惧与不安,便仿佛瞬间消散。

他迅速面向群臣,以最快的速度陈述起来。

“【第三题:张秀才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家中有贤妻与一幼犬。千尺之外,夫妇相见大喜。秀才步速为六,贤妻步速为四,幼犬以十的速度欢腾奔跑,自妻侧出发,奔向秀才,遇秀才后又折返……如此往复不停……】

【问:幼犬共行多少尺?】

“其实,这只是一道相对而行的算学题。”

此时百官对题目已了然于心,而他们困惑之处,

也正在于此。

“明明是两人相向而行……为何问狗跑了多远?”

“诸位所疑,想必正是这一点吧?”

见众人纷纷点头,不少官员甚至凑近细听,

朱允熥的信心渐渐增长。

“其实大家与往日一样,在面对这些题目时,

都无意中忽略了某个关键。”

“忽略?”提及此事,昨夜几乎通宵未眠的官员们纷纷开口。

“三皇孙,若说前两题我们回去细想后,很快便醒悟过来,确实在解题时忽略了主要信息。

但这第三题,臣敢说一字一句皆已深思熟虑,几乎刻入眼中。”

此言一出,众臣皆有同感,纷纷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