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算术并非我的强项!”詹徽也摇头,“不过第一题的答案,应该是……七十三减去九盏被吹灭的灯,还剩下六十四盏?”
“如果这么简单,这位隐士还会把题目留在这里吗?”
傅友德苦笑道,“绝不可能!”
“我看……这里面一定另有玄机!”
老者皱起眉头,忽然看向一旁的解缙。
只见他也在沉思。
“短时间内,解不出来!”
老人点了点头。
“算了,先回京城去,在这里继续待下去也只是浪费时间!”
“反正这些粮食,也跑不掉!”
“而且就算解出答案,还需要人手搬运。”
“你们先仔细记下,回去再让群臣解答!”
“现在最要紧的……”
“是让标儿醒过来!”
老者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
与眼前的粮食相比。
更让他牵挂的。
是今日的梦境!
这对老人来说!
比什么都重要!
……
做出决定后,朱元璋五人匆忙下山,立即返回京城。而此时,远在皇城之内。
东宫之中。
……
“母亲,父亲会好起来吗?”
此时。
朱允炆小声询问身旁的吕氏。
朱元璋离开后。
太子的病房外,群臣一直守候,房内还有太监和御医时刻观察。
以防任何意外发生。
眼看好几个时辰过去。
朱允炆望着相比昨日已经好转许多,连气息都平稳不少的父亲。
神色复杂。
吕氏只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便明白他在想什么。
“虽说吉人自有天相,但这次你祖父离开,恐怕很难如愿以偿!”
“啊?”朱允?猛地回头,不知是喜是忧。
吕氏分析道:“这位隐士若真心救人,直接奉上丹药便是,何必设下谜题?其中必有隐情。”
她断言:“不为名,便是为利。”
朱允炆眼睫微动,低声道:“若祖父未能取得丹药,父亲一旦有事……”
房中仅母子二人。
吕氏明白儿子的未尽之言。
她未加斥责,反而顺着他的话道:“你父亲若有不测,这大明江山便要靠我儿担起了。”
朱允炆闻言欣喜,在母亲面前难掩情绪:“齐先生曾言,父亲病重时,他们本欲请祖父立我为太孙……可祖父并未应允。”
他声音带着不安:“祖父究竟是何心意?”
虽已被扶正,吕氏母子在朝中根基仍浅。吕氏家族原是元庭旧臣,现仅任太常寺修撰之职;朱允炆的师长亦不过是翰林学士,于六部几无话语权。
如今朱允炆唯一为群臣称道的,便是仁孝之德。
洪武帝治下,贪银六十两即处斩。空印案、胡惟庸案牵连数万官员,朝臣对老爷子既畏且惧,皆盼一位宽仁之君。
太子朱彪正是众望所归的储君——他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文武兼治,又能镇服诸王,本是完美人选。
此番病重,却引暗涌。
吕氏宽慰道:“许是那时你祖父在气头上。我儿须谨记,如今唯一能与你相争的唯有朱允熥——可他是何等模样,你心知肚明。自他长兄逝后,他便不成气候。”
她语气转厉:“朱雄英既殁,大明第三代英主必是我儿!”
提及那个名字,朱允炆眼底掠过一丝悸意。
幼年时,他曾亲眼见证那位长兄身披万丈荣光。
所幸命运始终眷顾:
本为庶子,因原太子妃常氏薨逝,其母吕氏被扶正,使他得享嫡子名分;
本是次孙,却因皇长孙朱雄英八岁夭折,他竟成了实际上的“长子”;
唯一的对手朱允熥,又确非良材。
“若此番……亦能如此幸运便好了。”朱允炆喃喃自语。
昨日听闻祖父悲啸,见证百官哀泣,他虽面露悲戚,心底却暗涌着难以言说的悸动。
目光遥望朱彪病房,他语带幽怨:
“娘亲,自朱雄英去后,祖父再未当众说过……大明三代英主,尽聚于此了。”
“也许在皇爷爷看来,最合适的人选,永远就只有那一个吧……”
“回来了!娘娘、二皇孙,皇爷回宫了!”
宫人惊喜的通报声,忽然打断了吕氏与朱允炆的私语。
吕氏立刻换上了一副急切的神情,匆匆迎了出去。朱允炆也赶忙调整表情,做出惊喜交加的模样。
“皇祖父……”
此时,宫门处。
皇帝一行五人已下了马车。蓝玉仍背着他的麻袋。
见文武百官一窝蜂涌上来,蓝玉立即上前拦住众人,朗声笑道:
“有救了!臣早就说过,太子殿下洪福齐天,必有贵人相助!这回咱们可是真遇上了奇事!”
另一边,老皇帝三步并作两步,心急如焚地朝着太子寝宫奔去。
百官见状无不欣喜:
“当真求得灵药了!”
“太子有救了!”
“我就知道,太子定能逢凶化吉!”
朱元璋听着百官的祝祷,脚下却片刻不停,一心只想快点见到儿子。
刚踏进寝宫,朱允炆就满脸关切地快步迎上:
“皇祖父,找到药了?您一定累坏了吧?让孙儿来侍奉父亲用药。”
“不必!”
老皇帝不假思索地答道。
“咱不累,有什么可累的。这药啊,咱睡了一觉就自动到手了!”
这话让朱允炆和紧随其后的吕氏都愣住了,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更让他们震惊的还在后头。
老皇帝坐在榻边,轻轻扶起朱彪,将第二颗“回神丹”喂入他口中。
因为太过紧张,老皇帝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眼见丹药入口,他接下来说出的话却让朱允炆面色骤变,险些失声惊呼:
“标儿,快醒醒!你猜咱这次出去见着谁了?是雄英!咱的大孙子,咱又见到咱的大孙子了!哈哈哈……咱又见着他了!”
老皇帝纵声大笑,笑声里却带着泪光。
就在这时……
朱彪的手指微微颤动。
“雄……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