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1 / 2)

落在那张苍老而满含忧切的面容——他的皇爷爷。

朱雄英微微一笑,

悄然加快了语速。

而这神情落入有心人眼中,

反更令人心惊。

“身为大明皇长孙,虽消失十年,今日得以归来,”

“心中自是欢喜。”

第一句话,

便让朱元璋心头一冷。

“大……大孙!”

朱彪更是神色骤变,声音发颤:

“雄……雄英!!”

“莫急,听我说完……”

“方才外使三问天下,”

“本想逐一作答,”

“而今觉得后两问,实应合为一谈。”

“这便是我的见解。”

他略作停顿,

此时,

那位名为“宋老”的祭祀老者,忽然目光一凝,

紧紧盯住朱雄英,

仿佛窥见了什么隐秘。

“治天下,坐江山,”

“归根结底,不过二字——安定!”

“然大明欲得安定,”

“须守四字——”

“仁、明、勤、断!”

“先说这仁……既是对百姓施仁,亦是对百官行仁!”

“皇爷爷……杀戮不可过重!”

此言一出,

满场寂然。

只因——

这天下敢如此劝谏皇上的,寥寥无几。

即便是朱彪,从前屡次劝诫,

也屡遭斥责。

而此刻……

或许只有皇长孙才能劝得动皇上了?

然而此刻,连朝臣们都怔住了。

神情复杂。

原以为这位皇长孙的立场会与皇上相近,

延续洪武时期的严苛统治。

他们心中忧虑,

若第三代君主依然如此,为官之路恐怕依旧艰难。

因此,他们最初是充满戒备的。

但当皇长孙提出关于“仁”的见解时,

他们的想法立刻转变。

这样的劝谏,

难道是在为群臣发声?

“皇爷爷,论仁政,朝中诸位大臣比我更为精通,

我便不再多言。

但仁政,当为天下百姓之仁!

近年来,皇爷爷设立锦衣卫,凭风闻奏事,每有大案,动辄牵连成千上万人。

此举实为不妥。

如今国库丰盈,新粮遍植天下,粮食充足。

惠民三策亦已全面推行,

大明国力正稳步提升!

若非重大案件,只需惩治首恶,其余从犯或流放或罢官,留其性命即可。

愿皇爷爷仁德昭彰!”

朱雄英略一思索,仿照朝臣的仪态,微微躬身。

这一举动,

却让皇上心中更为不安,“大孙,大孙,爷爷都听你的……从前是形势所迫,无心与他们周旋,但如今、如今一切已不同!

不只你一人劝爷爷了!”

朱雄英自然明白皇爷爷的言外之意。

他略作停顿,感受着时间的流逝,

语速再度加快。

“其次,是‘明’!

明察秋毫,正如方才所言,不应因传闻而随意捉拿官员乃至百姓。

否则只会令大明动荡不安,

于国不利!

此外,亦不可偏听偏信,无论何时,皆需保持洞察人心之明。”

此时,

连蓝玉与常茂等人也察觉到了异样。

因为,

皇长孙的语速越来越快了。

“第三字——‘勤’!

此为治国之根本,而皇爷爷这些年来勤于政事,堪称历代帝王之楷模!

愿后世之君亦能效仿皇爷爷。

最后一字——‘断’!

凡事当断则断,若遇重大事宜,皆由君王决断。

一旦做出决定,或是信任某人,

便不应轻易更改,亦不因臣子之言而动摇前议。

身为帝王,

当有乾纲独断之魄力!

皇爷爷明白,若后世之君陷入对臣子无休止的猜疑,非但无益于大明,

反会令国势衰微。”

朱雄英所言,

正是皇上他们曾在梦境中所见“大明后世”之景!

那第十六位帝王崇祯便是如此,

战战兢兢地维持着大明,不敢有丝毫差池。

即便将兵权交付领军之臣,却因近臣的谗言而心生疑虑。

如此一来,

他虽坐镇北平,

却犯下大忌!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至此,

朱雄英终于说完了这四段话。

这也是关乎那外国使团所提出的“夺天下、治天下、坐天下”的应答。

声音落下时,朱雄英便明白……自己该走了。

此时,已经预感到某些事的老爷子,眼眶骤然红了。

他大步走上前,来到朱雄英身边。

朱彪也步履微颤,走近朱雄英。

“跟爷爷……跟爷爷回去!”

“好……不好?”

见老爷子如此小心翼翼,朱雄英却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真的长时间跟在老爷子身边,等到身外化身消失的那一刻,岂不叫人惊骇?

他急忙想要摇头。

这一瞬间,百官也察觉到不对了。

蓝玉、常茂等淮西勋贵快步上前,神情绷紧。

可就在此时——

“太可惜了!”

那位祭祀老者又一次站了起来。

“皇长孙!看来老夫说的没错!”

“你气数将尽,如今已如风中残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