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进攻芒市(1 / 2)

勐戛、轩岗等外围要点的迅速丢失,如同重锤敲响了芒市日军的丧钟。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挟龙陵大胜之威,以新锐之师和绝对优势的火力,自北、东、西三面向芒市压来。盘踞在城内的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残部及各方溃兵,在师团长松井秀知的严令下,决心依托城垣和城内建筑,进行最后的困兽之斗。

九月底,滇西的秋意渐浓,但战场上的气氛却灼热如火。集团军总司令李锦在前进指挥部下达了总攻芒市的最终命令。

在攻克勐戛,打开通往芒市的门户后,副总司令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士气如虹,攻势愈发凌厉。新38师师长李鸿、新30师师长唐守治,指挥所部分别沿滇缅公路及其东侧起伏的丘陵地带,如同两把配合默契的巨型铁钳,向着芒市城区迅猛穿插。

新一军充分展现了其高度机械化和美式训练的优势。步兵们不仅依靠徒步行军,更能乘坐Gc十轮卡进行快速机动,在关键节点迅速投入战场。更重要的是,师属炮兵营的101型105毫米榴弹炮,不再固守于遥远的后方阵地,而是紧随步兵先头部队推进,在刚刚占领的区域迅速设立临时发射阵地。这使得炮火支援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达到了“随叫随到”的惊人效率。

面对日军利用沿途村落(如法帕、风平)或孤立高地仓促建立的阻击阵地,新一军的应对方式堪称行云流水,致命高效。

1.炮兵急袭:一旦侦察兵或前锋部队发现日军抵抗,立即通过ScR-536步话机呼叫炮火。105毫米榴弹炮群会立即对目标区域进行短促而猛烈的急袭覆盖,炮弹如同冰雹般砸下,最大限度地杀伤日军有生力量和摧毁表面工事。

2.坦克突击:配属的4“谢尔曼”或3A3“斯图亚特”坦克随即前出,利用其厚重的装甲和直瞄火力,充当移动堡垒。它们用75\/76毫米主炮精准“点名”,逐个摧毁日军用砖石房屋改造的坚固火力点或用沙包加固的机枪巢。

3.步兵清扫与迂回:炮火尚未完全停歇,待命的步兵便已发起冲击。他们以班排为单位,充分发挥自动武器的绝对优势。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以其远超日军三八式步枪的射速,形成密集的压制火力。bAR自动步枪提供持续的班组支援火力。汤姆逊冲锋枪在近距离巷战和丛林遭遇战中,更是如同“战壕扫帚”般的存在。

士兵们战术灵活,正面以优势火力压制的同时,总有小股精锐(通常是一个班或一个排)大胆地从侧翼的树林、沟壑进行快速迂回包抄,直接攻击日军的侧后或指挥部。

在这种“炮火覆盖、坦克拆点、步兵清扫加侧翼迂回”的多维打击下,日军仓促构建的防线往往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便土崩瓦解。日军士兵要么在工事内被炮火和坦克摧毁,要么在试图转移或反击时,被新一军步兵强大的自动火力成片撂倒,要么就在绝望中发现后路已被切断,只能束手就擒或溃散入山林。

新一军的迅猛推进,使得日军在芒市外围预设的多道防线,迅速而整齐地断裂、消融。兵锋直指芒市城下,日军核心阵地已遥遥在望。

当右翼新一军沿公路高歌猛进之时,左翼由副总司令沈德威指挥的新二军并新三军,则以其特有的沉稳与缜密,在芒市西侧及西南的广阔区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封锁与扫荡作战。他们的目标并非急于攻城,而是如同一位耐心的猎人,彻底扎紧包围圈,清除所有潜在威胁。

第104师徐天鹰部和第105师罗振武部是执行清剿任务的主力。他们以营、团为战术单位,在芒市西侧龙川江以西的丘陵、坝子和村落间,展开了拉网式的梳理。

在勐稳村,104师的一个营将村子三面包围,派出小分队逐屋搜索。他们发现一股日军残兵依托村内的缅寺(佛寺)钟楼顽抗。营长没有强攻,而是调来伴随的工兵。工兵在机枪掩护下,巧妙地将炸药包安置在钟楼承重柱下,一声巨响,钟楼坍塌,残敌被悉数埋葬。

在风吹坡一带,105师的部队以连为单位,呈散兵线向山坡上的密林推进。他们遭遇了日军小股部队利用石灰岩溶洞的节节抵抗。步兵立即呼唤随行的喷火兵,一条条凝固汽油火龙钻入洞穴,伴随着凄厉的惨叫,很快便肃清了洞穴群。整个过程如同外科手术,精准而彻底。

与此同时,第106师高镇远部的任务至关重要——封锁芒市通往遮放的核心通道。该师选择了回贤山、等井山等关键制高点,迅速构筑了完善的防御阵地。

官兵们挖掘之字形战壕和防炮洞,用沙袋加固机枪巢。师属炮兵团的山炮连被前推,射界牢牢覆盖住山下的公路和可能的步兵进攻路线。师工兵营则在公路上埋设反坦克地雷和诡雷,并炸毁了数座小桥,设置了多重鹿砦。侦察分队被远远地放了出去,像触角一样伸向遮放方向,密切监视任何日军增援的迹象。

沈德威的指挥所里,地图上代表左翼集团的一个个箭头推进速度看似缓慢,但每一步都扎实无比。他不时下达指令:“告诉徐天鹰,勐嘎山区的洞穴必须逐个爆破确认,不留死角。”“提醒高镇远,106师的防线要能顶住日军大队级别的反扑,工事要再加固。”

这种“不求速胜,但求无懈可击”的“磐石”风格,在此刻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左翼集团通过残酷而细致的清剿,将龙川江西岸的残敌基本肃清;通过严密封锁南线通道,彻底断绝了芒市守军向西突围或获取遮放援军的念想。当右翼新一军的兵锋抵近芒市城垣时,其整个西、南侧翼,已然被沈德威率部打造成了一道坚固无比的铜墙铁壁,为主力最终攻城,创造了绝对可靠的侧翼环境。

中路,就在左右两翼为最终决战清扫战场、巩固战线之际,在芒市正北方向,真正的钢铁拳头——由副总司令楚南河指挥的第七军,已经完成了雷霆一击的最后准备。这片相对开阔的丘陵谷地,此刻弥漫着一种大战前特有的、混合着柴油味与钢铁气息的压抑氛围。

第2装甲师师长刘慧平站在他的指挥坦克上,举着望远镜,最后一次审视着前方隐约可见的芒市城区轮廓。在他的身后,攻击出发地域内,钢铁的洪流已然集结完毕。

4“谢尔曼”中型坦克如同一个个移动的堡垒,其宽大的履带深深碾入泥土,76毫米长身管主炮在昏黄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幽光。车长们站在炮塔舱口,头戴耳机,反复检查着通讯设备;装填手将一枚枚被帽穿甲弹和高爆弹从弹药架上取出,放在最顺手的位置;驾驶员则让引擎保持着低沉而有力的空转轰鸣,排气管偶尔喷出股股黑烟,仿佛巨兽压抑的喘息。更为轻捷的5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则部署在侧翼,它们将利用其高机动性,掩护“谢尔曼”的侧翼,并快速穿插撕裂日军的防线。

整个装甲集群按照预定的攻击队形疏散展开,各车之间保持着标准的战术间隔,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日军炮火反制。无线电网络里,充斥着各营连之间简洁、冷静的最终确认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