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河谷的回响与心桥(1 / 2)

第七十四章河谷的回响与心桥

顾锦城那声沙哑却清晰的“妈”,如同冰封河面下第一道坚定的暖流,在康复中心的走廊里久久回荡。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突破,更是他封闭内心世界的第一道实质性裂缝。宋墨涵的读信之举,无意间充当了撬动记忆与情感闸门的杠杆,而随之而来的,并非汹涌失控的洪流,而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有序的自我整合过程。

次日的康复训练室内,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顾锦城站在最新引进的平衡训练器械上,这是一个模拟不规则地面的动态平台。他依旧沉默,但秦天医生和李铮护工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眼神里的变化——那是一种久违的、锐利的专注,仿佛士兵回到了训练场,而非病人在被动接受治疗。

当平台突然向一侧倾斜时,顾锦城的身体本能地失去平衡。在过去,他往往会绷紧全身肌肉,用近乎自残的蛮力去对抗,直到力竭摔倒。但这一次,在李铮上前搀扶之前,众人只见他腰部猛地发力,核心肌群迅速调整,原本僵硬的手臂在空中划过一个协调的、寻求支撑的弧度,虽然动作仍显笨拙滞涩,却最终险险地稳住了身形,只是后背惊出了一层冷汗。

“队长,你这核心控制力,恢复得可以啊!这肌肉记忆开始回来了!”李铮由衷赞叹,难掩惊喜。

顾锦城微微喘着气,汗珠沿着鬓角滑落。他没有回应李铮,目光却下意识地越过器械,投向站在不远处电脑旁记录数据的宋墨涵。宋墨涵也正看着他,镜片后的眼睛带着浅浅的、却无比清晰的鼓励笑意,她轻轻点了点头,随即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着什么。那一刻,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在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空气中悄然流转。顾锦城感到,他不再仅仅是为恢复基本机能而训练,更像是在重新学习如何掌控这具曾属于优秀军人的身体,为了某个重新燃起的、超越生存本身的、朦胧却迫切的目标。

康复中心的周院长,这位鬓角斑白、眼神慈祥而睿智的老者,是业内德高望重的神经康复与创伤心理专家。他通常只把握大方向,但对顾锦城这个因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叠加严重躯体损伤而格外复杂的病例,投入了更多关注。

这天下午,周院长在观察室透过单向玻璃,默默观看了顾锦城近一小时的训练。他不仅关注着顾锦城动作的细微进步,更敏锐地捕捉到了顾锦城与宋墨涵之间那些超越常规医患的互动瞬间——顾锦城完成一个困难动作后,会下意识地寻找她的目光;而宋墨涵在给出专业指令的间隙,那份不易察觉的关切与期待,也没能逃过老者的眼睛。

训练结束后,周院长特意在走廊“偶遇”了正拿着病历夹匆匆走过的宋墨涵。

“小宋,顾队长最近的进步很明显,特别是今天。”周院长语气平和,听不出波澜。

“是的,院长。”宋墨涵停下脚步,恭敬汇报,“生理指标稳步提升,但更关键的是,昨天在认知和情感互动层面,似乎有了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开始有主动的情感回应了。”

周院长缓缓点头,目光深远地看向窗外:“身体的创伤,再复杂,总有路径可循。心里的战争,才是真正的漫漫长路。他这样的军人,意志如钢,习惯了自己扛起一切。但越是坚硬的铠甲,包裹的内心可能越脆弱,也越需要温柔而坚定的连接。你做得很好,我看得出,你投入的,不仅仅是医生该做的技术。”

他顿了顿,转过身,意味深长地看着宋墨涵:“有时候,治愈不仅是科学和技术,更是心与心的共鸣。这种共鸣,若能把握好分寸,可以成为最强的康复动力,甚至创造奇迹。但切记,渡人者,亦需自渡,莫要迷失在共鸣里。”

宋墨涵心中凛然,知道老院长洞察秋毫,这番话既是肯定,也是温和的提醒与告诫。她郑重点头:“我明白,院长。我会谨守专业底线,时刻保持反省,一切以顾先生最终的、全面的康复为首要目标。”

----

然而,康复之路从非坦途。随着记忆碎片的逐渐拼接,被唤醒的不仅仅是温情,还有深埋的恐惧与创伤。白天训练的进步越大,夜晚降临后,顾锦城的睡眠反而越不安稳。他开始经历更具体、也更残酷的梦境——不再是模糊的恐惧感,而是真切的枪炮轰鸣震耳欲聋,战友声嘶力竭的呼喊近在耳边,河谷地区特有的湿热泥泞裹挟着血腥气,几乎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