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医疗事件
经历了深夜的突发危机,医疗团队的策略变得更加精细、更具层次。林枫教授和苏明玥主任将这次“应激-平复”的过程视为一次宝贵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顾锦城的意识系统并非脆弱不堪,反而像一块需要反复锻打的精钢,在极限的压力与及时的安抚之间,其韧性正在悄然增长。
苏明玥调整了方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创伤记忆的碎片必须被逐步‘曝光’和‘脱敏’,关键在于控制强度和提供足够强大的‘安全锚点’。宋医生,你就是这个最重要的‘锚’。”
新的治疗情境不再回避潜在的触发点,而是将其置于更可控的框架内。模拟的“不明嚎叫”被替换为更符合顾锦城所在战区实际的声响——隐约的炮火轰鸣(极远、低频)、直升机桨叶的呼啸(由远及近再远离)。山鹰录制的指令也升级了,加入了更多带有战术背景的片段:“鹰巢,山鹰报告,侧翼安全,over。”“b组已就位,视野清晰。”
同时,宋墨涵的“角色扮演”也更加深入。她不再仅仅是汇报情况,开始尝试与顾锦城进行“互动式”对话。
“锦城,听到直升机的声音了吗?是我们的运输机,来接我们回家的。”她握着他的手,声音平稳而充满确信,“任务简报说,返程航线畅通。你之前答应我的,这次回去要休个长假,带我去看雪山,还记得吗?”
她甚至开始引入一些只有他们两人才懂的私密记忆碎片,比如他们第一次约会时,顾锦城因为紧急任务迟到,满头大汗跑来的窘迫;或是他笨手笨脚想给她惊喜,却把菜炒糊了的温馨场景。这些与铁血战场截然不同的柔软记忆,如同润滑剂,旨在连接他意识中“军人”与“丈夫”的双重身份。
治疗室内,波澜不惊之下是意识的暗潮汹涌。监测屏幕上的曲线图,忠实地记录着顾锦城大脑对每一个关键词的反应。当宋墨涵提到“回家”、“雪山”时,alpha波会出现短暂的增强,仿佛意识的深处有光点亮起;而当模拟的炮火声响起时,beta波会瞬间活跃,但很快又会在宋墨涵的声音引导下趋于平缓。他的手指偶尔会做出更明确的动作,比如轻轻回握,或是食指极其轻微地抬起,像是在尝试敲击某种密码。
这一切进展,都被团队新加入的一位重要成员——总部派来的军事心理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专家,陆北辰博士——详细记录在案。陆北辰年约四十,气质儒雅,眼神却锐利如鹰,拥有丰富的战时心理干预经验。他的到来,为团队提供了更专业的理论支持和更广阔的视角。
陆北辰在观察了数次治疗后,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顾队长意识的复苏,很像是在拼凑一幅被打碎的地图。目前,‘安全区’(医院、宋医生)的轮廓已经清晰,但‘任务区’(导致他受伤的最后一次行动)仍是一片巨大的黑暗迷雾。这片迷雾不驱散,他的意识回归就可能永远卡在瓶颈。我们需要尝试触碰这片区域,但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这个建议让团队陷入了沉思。触碰最后任务的记忆,无异于直接引爆可能潜藏的最深水雷,风险极大。但陆北辰指出,顾锦城作为顶尖特种兵,其核心人格与职业认同深深植根于任务和执行任务的团队。唤醒这部分记忆,可能是激发他最终突破意识壁垒的关键。
就在团队谨慎评估风险、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时,一个意外的人物到访,为这片“迷雾”带来了第一缕微光。
来人是顾锦城所在特种大队的政委,周卫国。他风尘仆仆,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沉重与关切。他不仅带来了组织的慰问,更带来了一个关键的物品——一个经过特殊加密处理、在顾锦城被找到时紧紧攥在手中、已经部分损毁的战术平板电脑。技术部门刚刚完成了数据的初步修复和破解。
“我们相信,这个平板里可能记录了他受伤前最后时刻的关键信息,或许与任务有关。”周政委将平板交给林枫教授,神情肃穆,“希望能对顾队长的治疗有帮助。他是我们最好的兵,无论如何,一定要让他回来。”
经过严格的消毒和安全检查,平板被带入了监护室。在陆北辰和苏明玥的指导下,决定尝试将平板中修复的一段关键音频——一段夹杂着激烈交火声、喘息声和简短指令的战场录音,经过降噪和处理后,在下次治疗中,以极低的音量、作为背景音的一部分播放。
这是一个大胆且充满风险的尝试。所有人都严阵以待。